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医养生的三个层次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中医养生的三个层次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中医与道医有什么区别?

中医与道医有什么区别?

中医和道医有何区别这个问题问的太好了。这个问题也要分为三个层次来回答,

第一个层次是道医和中医同源而已。

中医养生的三个层次,中医养生的三个层次包括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二个层次是中医是给人类治疗疾病的医者,道医不但能给人类治疗疾病而且最大的是根据天象可以判断出自然环境的变化,当然了最大的是可以根据天象反映出来的现象道医可以列出治理治法。

第三个层次是道医可以治国理政,但是中医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从中医的渊源来说,道、医同源。但后世中医离道可能越来越远。至少现在的趋向还是这样。

中医养生的三个层次,中医养生的三个层次包括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不说别的,就看《黄帝内经》,里面记载了很多道医的内容,最典型的如现在称为“运气七篇”的运气学内容,但《黄帝内经》里,又何止运气七篇在讲医与道的关系呢?

《黄帝内经》的运气学,现在明白的人已经很少了,虽然最近这些年通过网络传播,更多的人接触到了运气学,但真正弄懂的确实不多。更多的人看到它的表述,就感觉迷糊了,弄不懂了。还有一些人也是借此弄不明白来攻击中医的。

张仲景之所以成为了医圣,与他传播中医的作用分不开。他是把过去的汤液经与内经结合在一起的集大成者,让中医的理论与药方合流,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让后世中医可以通过《伤寒论》接触和学习中医,而不是通过《黄帝内经》里的医理学习。《黄帝内经》所讲的医理更复杂,而且更不易操作,而《伤寒论》则不一样,讲出来的都是疾病表现特征与治疗之道。后世中医学子,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通过“按图索骥”的方法,开始中医学习。

中医养生的三个层次,中医养生的三个层次包括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也就是说,《黄帝内经》里,中医还有很明显的道医痕迹,而到了《伤寒论》中,或者张仲景之后的时代,中医就已经把医理融入实践,让具体的辩证和治疗手段,成为了中医的学习重点。这足以应付大多数当时的疾病。

当然,要做大医,上医,还得回到中医经典里,用医理指导中医。但对于百姓日用,日常的疾病,那些简单而行之有效的方法,更容易为大众掌握,成为中医普及的法子。

现代中医个道医的区别,在于道医关注的是中医本源、理论,弄懂理论,可以举一反三。而现代的很多中医,丢了理论与核心,把中医变成一种实践医学。讲的的不是中医理论,而是疾病的症与证,外在表现,并通过外在表现进行合参,以及按照自己熟悉的一套方法进行治疗。于是,大病、难病治不好了,中医治病的道理说不清楚了,说出来的道理流于教条,不易为人所知,脱离了生活,也就脱离了中医的“活着”。以至于一些人认为中医要“寿终就寝”了。

中医其实离不开它的本源。离开了阴阳五行的理论,中医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离开了百姓对中医的广泛认知,中医终究要成为僵死的医学。而中医之所以能够存续数千年,根本的,就在于它活在百姓中,在于它的理论不离天道,无法被泯灭。除非地球不在了。

中医留下了不少典籍。这些中医典籍,就是后世修正医学,返璞归真的模板。中医经典不死,中医必将永存。这应该就是中医与人类发展的规律同源的现实所在。

核心观点——中医源自道家,历代古中医多是道家。学中医最好兼学道家,可学全真教丘处机的龙门派。佛医(藏医)可与道医相提并论。苗医可视为与古中医同源不同流派的分支。

中医源自道医。或者说,中医最初本来就是道医,从“金元四大家"开始,逐渐从道家分离出来。仔细查一下古代名中医的人物传记,很多是道家人物,只是他们医名太盛,盖住了道家身份。比如神话时代的黄帝、三国的张仲景、东晋的葛洪、唐朝的孙思邈、南宋的陶弘景,明朝的李时珍等等。

再看一下古中医根本经典《黄帝内经》,以中医看是医书,以道家看更是千古大道书。而历代道家高道,几乎都通道医(古中医)。反过来看,为什么现代出不了古代孙思邈一样的大宗师级别的中医?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正是因为现在中医几乎不学道家,如乏源之水难以充沛,因缺少了道家这个大源流的缘故,医疗效果就低了一个层次。

什么叫道医?试读唐朝神医孙思邈《大医习业》:"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

个人浅解,道家、中医无所不通,并以道家本领驾驭中医的大医家,就是道医。东晋葛洪说过:“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现代有代表性的道医,如龙门派的张至顺道长。

以上仅供参考,是原贴。下为答疑。

李时珍是道家?普通人物简介,根本看不出来,要看《李时珍传》末尾一段话,“顾景星曰:余儿时闻先生轶事,孝友,饶隐德,晚从余曾大父游,读书以日出入为期,夜即端坐,其以神仙自命,岂偶然与?”这段翻译大意:顾景星讲“我儿时就听闻(李时珍)先生的轶事.......(李时珍)晚年跟我的曾大父经常在一起(好朋友一样的),(他)日出读书日落即止,夜里就端坐(打坐),他自命神仙,哪里是偶然呢?"——这一段已能确定李时珍是道士。

张仲景是道家?在他的名作《伤寒杂病论》自序说“怪当今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最后一句说:“余宿擅方术,请事斯语。”。什么叫“方术”?不是道家是什么?详细的可以上网查一下北京中医药大学三位作者写的《张仲景与道家渊源考略》,里边提到了很多佐证。

历史上有很多道长,因年轻时体弱多病甚至命悬一线,为治病救命入道家,后来治好并得长生逍遥神仙之学。原因有二:1.道家自古有云“上药三品精气神”之说,通过炼化精气神来激发人体生命潜力,再加外部草药等两方面配合来医,比现在中医只用外药肯定要强啊。2.道门内部代代相传(有真传的,***道士不在此列),短则百年,长越千年,***以时日自然会积累一些验方,代代相承治病救人形同秘方,治病自有奇效。如孙思邈的《千金方》就是这么来的,千金方甚至还吸收了佛医的内容。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医养生的三个层次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医养生的三个层次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