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易经中医养生培训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易经中医养生培训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医易同源,要想学好中医是不是得先学周易?
医易同源,要想学好中医,是不是先学周易,这个问题要认真分析。易学这种学问,吸引力太大,一旦入门,容易上瘾,结果可能误入歧途。学习中医,主要是应用易学的某些规律,如阴阳规律,五行规律等少数成熟规律,作为一个说理工具,运行这个工具来阐释人体生理,病理,治则,指导用药。最后夲人认为治疗疾病的最小单位是药物,组方,配伍规则,和医技,医疗经验。中医是借用易学的成功规律,变为说理工具,因此不要误入歧途
谢悟空之邀!
你见过或听说过有那个中医懂《周易》的?
他们懂个球!
医与易同源?
谁告诉你的?你师娘吗?医在古代是巫的一种,被称为巫医。巫的本义就是或懂与能祭祀的人,为巫祝。祝者,示为祭台神主;兄者,祈祷神灵以求福。
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离不开文化之根祭祀,而祭祀的文化发展在中国是以《易》为民族文化之源的。
所以,《易》者,赐也;赏赐给予也。
中国上古民族文化是由《易》开始的,发展到了巫祝的时候,以《易》为祭祀宗旨的民族文化已经比较全面完备了!战争整合的功劳于此被认可。
而由巫祝到巫医,是以《易》为祭祀文化向自然知识之道学识发展的民族自然知识进步。
所以,中文药字是个比较古老的文字;本义是以植物治病,后泛指各种可防病治病的物质。比如,针灸,拔火罐,刮痧,草炭止血等。
金栋按:“医易同源”一词,首见于明·张介宾《类经附翼·卷一·医易义》,说:“宾尝闻之孙***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原(源)者,同此变化也。”
据张氏所说“医易同源”,应是二者同源于《内经》时代“阴阳变化”之说。此所说之“医”,指《内经》之医;所说之“易”,则指《周易》。然以今本《周易》(分经、传)而言“阴阳”者,《周易古经》无阴阳连用之词而《易传》大倡之,是《易传》大讲阴阳、以阴阳说阐释《经》旨。故所说之“易”,既非指成书于西周时《周易古经》,亦非汉代以后之“易”学,当指战国秦汉间(据《帛书易传》,今本《易传》当定型成书于西汉宣、元之时)《易传》之“阴阳”说。而《易传》之“阴阳”说,乃孔门后儒吸收了战国秦汉时期道家及阴阳家之天道“阴阳”观而成,是《易传》作者借《古经》之壳,用阴阳说阐释发挥自己之义理。
即说《周易》之“传”——《易传》和《内经》有些微妙关系,是指由于它们成书或成编于大体相同的时代,在哲学思想方面有略同的渊源。这就是阴阳五行学说和象数之说等,曾经被两家***用。只是《易传》主要***用了阴阳学说和象数之说,《内经》则阴阳、五行学说并重,并且把二者合流。象数之说,在《内经》中运用很少。此并不意味着“医源于易”,更不意味着中医学是《易》学的一个分支!(赵洪钧著、金栋补注《正说内经》)即二者之间却无直接的启承、承继关系。《易》只不过是阴阳说的一个载体而已,《内经》理论体系与《易经》无关!
或有认为二者同源于“五行”说。殊不知,《易》只讲八卦、六十四卦,不讲五行。《易》讲五行,确切地说以五行阐释发挥推演《古经》蕴旨,乃汉代“易”学之卦气说,首见于西汉元帝时京房《京氏易传》。
综上,要想学好中医,不一定先学《周易》。然而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读读《周易》亦可。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易经中医养生培训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易经中医养生培训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