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医养生食谱素材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医养生食谱素材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你平时是怎么利用中医知识在家给自己调理身体的?
对于中医这方面我还是挺相信的!因为我身边就有个事实例子,那年亲姐姐怀孕了可是刚怀上就漏胎,每天流血赶紧去了医院检查然后开了***针来保胎,可是过了几天依然如旧姐夫急了立马带姐去看中医,当时我也去了见那老中医搭了姐的脉后就开了几副药而且价格也不贵,沒想到姐服了一次就立马就不漏胎了从此我也开始独衷于中医,只要去书店就会去看中医书而且还入迷!现在我每天在家有空就会跳穴位保健操,大家可以在手机上搜<六十节回春操>,它的主要功效可以打通全身经脉的确挺有效,年轻人无病防病,老年人可治病也建议大家每天坚持练操会有意想不到的奇迹!
中成药是我自己调理必备的东西,比如夏天备《霍香正气丸》《黄莲上清丸》,《天王补心丸》。秋季备《养阴清肺丸》。冬季备《乌梅丸》,《附子理中丸》。另外《保和丸》,《舒肝丸》《明目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等按效期常备。
我就是常年脾胃不好。湿气重。气管也不太好。我经常用红枣,西洋参。黄芪枸杞煮水喝。调理自身湿气重。我经常会吃一些薏米红豆山药。核桃是去湿的好食材。有时觉得身体不适。我也会利用艾灸来灸穴位。缓解身体的不适。效果也不错呀。
坚持养生四大原则:
一:寡欲,不是减少***,是减少各种欲望,例如要有很多钱,儿女出人头地,服装要名牌,……欲望达不到,心烦气躁……癌症怎么形成的?十亩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欲望到此为止。
二:慎动,动而生阳,不错,但过着伤阴。“动”的概念很多:肢体的动,运动员长寿的多吗?思想的动,柔弱书生呀,嘴巴的动,言多伤神。神经的动,司机呀,汽车司机猝死的不少呀,小偷别提了,电话***都要吓一跳,短命的。故心静为安,看书,品茶,狐朋狗党少点好。
三:法时。现在在家“猫”着好,藏阳,北方跑到海南,玩痛快,但阳不能藏,春天回到北方,阳没了,找死呀!寒水(冬天)闭藏是有道理的。春天发散,多散步、爬山……,夏天,多晒太阳,秋天,收敛,补点膘。
四:却疾。少看病,少吃药。现在太多的人养成了看病的习惯,要命的!当然,真有病要看,问题是:吃不下饭这类的病,少吃点不行吗?头昏?大多老年,浊阴不降,清气不升,自然也,“老年”不是病,补阳,要成仙吗?
在家调理?调的目的是无风、无热、无暑、无湿、无燥、无寒。如何调?心静则安,粗茶淡饭,适合的温度与湿度(家里养的花活的挺好就行)。调理的理就是道理,阴阳之道,生生不息,伏羲《易经》太极论不是封建迷信的东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大宝贝……衍生的就是中华“象形”文化。
另外,少喝酒,酒,水火相融,燃烧的水,大阳之物,喝多者,必然伤阴(那些醉的不是睡觉吗)。
我想自学中医,不是想从事这个行业,只是想调理自己和身边人的身体,应该看哪些书?
你有自学中医的愿望很好!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之瑰宝。弘扬、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不仅是广大中医药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全民参与"的义务。对此,我们必须对中医有客观的、正确的、辩证的认识。首先,中医是一种高级科学。中医与西医都是科学,西医注重单病单治,清楚明了;中医更注重"整体观",关注病的来源与根源。被称作"中国最后一位儒家"的梁潄溟就曾说过:西医是身体观,中医是生命观。其次,中医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一套知识体系,是其他科学知识无法替代的。再次,中医还是一种思维方式。学中医,学的就是天地万物,大道相通,也就是佛学中的开悟。中医人悟的就是生命真谛,一种宇宙格局。开悟了,才有了中医的思维。所以有人说:真养生,是养格局。因此,我们绝对不能看轻中医,更不能诋毁中医。至于自学中医,我个人认为要从对中医的认识开始,从中医的基础学起,然后再去接触中医的经典著作。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建议先读刘力红的《思考中医》,从而对中医有个正确的认识与整体的了解。然后,学习《中医学概论》,作为学习的入门。再深入学习《黄帝内经》、《伤寒论》、《温病条辨》、《本草纲目》、《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一些中医经典著作,掌握中医中药的核心内涵。如果有兴趣,还可以对中医的经络、穴位等作些学习研究,掌握一些基本的按摩、推拿、针炙技能,这对于防病治病与养生是十分有益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医养生食谱素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医养生食谱素材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