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医养生的概念的出处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中医养生的概念的出处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何理解“以其无死地”?“善摄生者”与“善养生者”有何区别?
出生入死:两层意思,①出,离开之意,类似的词,比如,出发。出轨。出嫁。出生入死,意即, 离开生之地,就必然进入死地②人从生下来,注定一步步接近死亡,这是自然法则,谁也改变不了的。
以其生生之厚,高亨 注:"生生,犹养生。" 第一个生,动词,谋求、滋养、维护之意。第二个生,名词——生命,生活。厚——过度
生之徒——徒,意思是:某一类人。比如,歹徒。生之徒,意即可以长生的人。
意思如下:
如果离开生之地,就必然进入死地
世间的人,算得上长寿的,占十分之三。
早早夭折的,也占了十分之三。
本可以活的安稳长久,
却因为自己行为不当,转入死地的也占了十分之三。
何以至此呢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章中讲了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避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
以其无死地。如何解释老子这段话的真实含意呢?
我先引出葛洪抱朴子内篇至理一章的一段内容來说明老子道德经中所说之理。
抱朴子曰:善行气者,内以养身,外以却恶,然百姓曰用而不知焉。吴越有禁咒之法,甚有明验,多气耳。知之者可以入大疫中,与病人同床而己不染。又以群从行数十人,皆使无所畏,此是气可以禳天灾也。或有邪魅山精,侵***家,善禁者以气禁之,皆即绝,此气可以禁鬼神也。入山林多溪毒蝮蛇之地,凡人经过,无不中伤,而善禁者以气禁之,能辟方数十里上,伴侣皆使无为害者。又能禁虎豹及蛇蜂,皆令伏不能起,军中善禁者,军刀剑皆不得拨,***射失智还向。
这段文字是抱朴子在至理一节所述,善于修道之人,除情去欲,精神内守,先天一气充满全身,生机特别旺盛,道光德能可以禁鬼神也,也可以禁兕虎,入军中可以禁兵刃,原因就是生机旺盛,神明佑之,何为种明,德也,先天一气也。可以使人不入死地也。
道家什么***可以作到如此功效,就是闭息一法,闭息之法,道家叫行气之法。故行气可以治百病,可以入瘟疫,可以禁蛇虎,其大要者,胎息而已。达到胎息状态时,虚空中真气与人体进行能量交换通道开启,一般炼气功叫养生,***取虚空中真气充养人体,叫摄生。善摄生者,才能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避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含德之厚也,以其无死地。
摄:指吸纳,吸取,如摄影。
养:是供给你生活所需,或生活费用。
抚养也是养,赡养也是养,饲养也是养。
还有培植、栽培都叫养,如养花。
“善摄生者”与“善养生者”有很大的区别。
善摄生,佛教导我们要以慈摄生,以悲
摄生,以喜摄生,以捨摄生。这叫发四
等心,用慈悲喜捨去摄授众生,去度脱
众生,使其脱离苦海。
比起“摄’来,这个“养”字就狭隘多了。
“以其无死地”?“善摄生者”出自《道德经》第五十章,其原文是:“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其中“以其无死地”的意思是:没有导致自己死亡的地方。在这个问题上,老子《道德经》揭示的是矛盾的特殊性,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主要是由事物内部矛盾引起的,同时又受着外部矛盾的影响。前者是内因,后者是外因。内因是关键,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在一定条件下,反作用于内因。这里重要的条件是:他们遇事能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不去招惹对方,对方没有感到威胁,所以不会“出手”伤害你,也就没有导致你死亡的可能。
至于“善摄生者”与“善养生者”有何区别的问题,我认为主要是:善摄生者是按“道”的规律(自然界辩证发展规律,下同)保养身体,尤其是针对该章“生生之厚”而言的。“生生之厚”是指养生过分追求优厚奢侈,违反“道”的规律。而善养生者,是指善于保养身体(《辞海》),带有自己的习惯,不一定都遵循“道”的规律保养。摄,保养(《辞海》)。河上公注:“摄,养也。”
严正声明:
本回答内容属于“微道助您创造终生价值”的原创,不得抄袭。转载时,请注明本出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医养生的概念的出处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医养生的概念的出处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