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医养生学指导书籍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中医养生学指导书籍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有哪些关于中医的教材?
  2. 想学中医的五运六气,看什么书好?
  3. 求推荐营养学方面的书籍?
  4. 中医的四大经典有多少人知道了解?

有哪些关于中医的教材?

中医教材有太多了,比如《黄帝内经》、《伤寒论》、《本草纲目》、《中医基本理论知识》、《中医养生学》、《中医伤科按摩学》、《中医针灸学》、《中医养生学》、《中医儿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外科学》等等。

这些都是中医的教材,要看你怎么用,如果你想学习中医,那么这些都需要认真研读,再结合实践去做。

中医养生学指导书籍,中医养生学指导书籍推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就拿《黄帝内经》来说,它是中国最早的医学文献,既是一部哲学文化书籍,也是一部中医理论书籍,从里面可以更深理解中医辨证之法。

《伤寒论》是张仲景名医所写,里面收藏数十个治疗疾病的药方,可以借鉴印证。

《本草纲目》是李时珍撰写,里面涵盖了数千种中草药的知识。

中医养生学指导书籍,中医养生学指导书籍推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其余中医专业教材,每一部书都一样对应不同症状分类出来的,比如《中医儿科学》专门介绍了中医儿科一些方法及病症辨别。

《中医伤科***学》、《中医针灸学》则分别介绍关于***与针灸的用法,以及治疗疾病的方式。

想学中医的五运六气,看什么书好?

中国中医是五千年传承不断,创新发展的传统文化重要部分,在百姓口口相传,尚书记录之中,***开天,女娲造人,伏羲仰观天文俯查地理,画八卦通人情,神农先圣尝百草开创中医治病先河,自古易医不分,中医的五运六气在汉唐先贤至真的解释里,有易经***三元九运之论述,通易必会医,学中医五运六气,要把黄帝内经和易经结合研究,可惜我是小白,不喜稍看勿黑,公开交流共同进步。

中医养生学指导书籍,中医养生学指导书籍推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学中医我觉得两本书必须看,黄帝内经和伤寒论。目前,我也在自学中医中,刚刚开始。我在听郭亚宁老师的大白话说中医,我觉得她讲的很通俗易懂。郭老师说过,学中医其实最重要的就是黄帝内经和伤寒论。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基础,伤寒论是辩证治病。不管怎样,就算成不了医生也可以学些养生,对自己身体总有好处吧。

俗话说,不识五运六气,读遍方书何济?中国文化讲一以贯之。这个一有两个,一个是易,另一个是医,而易医同源。华夏文明使用的是阴阳合历,具体体现在天干地支。商代的甲骨文使用的便是干支纪年法。而天干地支分别蕴藏不同的阴阳五行属性。五运六气中的五运,指的是易经术道中的天干五合 甲己合土 、乙庚合金,丙辛合水、丁壬合木 、壬癸合火,而六气指的是地支六冲组合,配对一年气候中的风 热 火 湿 燥 寒 ,其中中医讲的风为五行中的木,为地支巳亥厥阴风木,热火分别为子午少阴君火和寅申少阳相火,湿为丑未太阴湿土,燥为地支卯酉阳明燥金,寒为地支辰戌太阳寒水,主气是根据五行相生的原理 排列 ;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金生水,而客气是根据三阴三阳顺序排列,其顺序为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所以想学五运六气必须要懂一些易经的基础知识,特别是熟悉天干地支的阴阳五行属性,所以可以读专门介绍五行的书籍《五行大义》,有了基础再读《黄帝内经》更好理解了。

首先你得知道什么是“五运六气”

五运六气学说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理论,

所谓“五运”,即木、火、土、金、水五气循环运行,每运司掌一年,(在一年中,五运又各主一季)叫“主运”,由天干表示;

六气即三阴三阳分管一年24节气,为风、寒、暑、湿、燥、火的交替程序,以地支表示。

古人认为,在广袤的宇宙中,充斥着不断运动着的大气,它是万物之源,所以称为“元气”,元气虽然无边无际,却有一定的规律。

天地的阴阳变化,在天表现为高悬的景象,在地表现为万物的形体。天地相交,便产生了木、火、土、金、水的五行与风、暑、火三阳及燥、寒、湿三阴的六气。

一年中,四时更替,寒来暑往,六气自天而下,大地受其影响而化生万物,研究它们之间的规律,并运用于气象医学的理论,即为“五运六气”。

黄元御《四圣心源》六气解,比较形象易懂。别的因现与古的教学不同,文字乖僻,意思涩不熟悉,黄元御是学霸的才智,化繁为简,比喻生动形象,看后可以明白五运六气的作用,成因,影响,结果。明白这些道理,最从道教经典中了解,黄婆,姹女,炁,性情,坎离金木互情,铅汞等学说,中医是从这些内容中演化而来的,现中医教学,教材是误人子弟,(李可老中医最大声呼喊)。你会明白何为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的含义,春风,秋风,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和二十四节气与中医的关系。悟性高的,可参透悟出,《黄帝内经—阴阳印象大论中》所说,所指,所谓的原是这样,真真切切,进而知晓,太阳寒水,为什么太阳,又寒水的称谓,厥阴风木的含义,少阴君火与少阳相火的二者之火性,…联想出,天,地,人,是这样维妙互见,推演出人病之成因。我们的祖先是圣贤超出五千年后的(曙光万亿/秒计算机)。你是佩服五体投地,还是轻狂无比,全在你的德行,学识,品味,悟性,…山中有木,品百种,有栋梁之材,也有薪火之材,不见是木的都是同样材质。人的悟性,特长,各有不同,千百年来,成名医者少,不得要领“粘名中医大夫者多”。成名者孜孜不倦,***集百家学说,悟透天文,地理,易经八卦,历法,总结出,天之六气,风,热,暑,湿,燥,寒。地之五行,木,火,土,金,水,天地运动协调平和,六气五行各不显现。如《温病条辨》作者吴鞠通先贤,苦寒中抄袭医书几十年,悟出如下医理今呈贡给各位同志,以学中医文化: 夫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举凡万物,莫不由少阳,少阴之气以为生成,故万物皆可名之曰东西。人乃万物之统领也,得东西之气最全,乃与天地东西之气相应。其病也,不能与天东西之气相应。 东西者,阴阳之道路也。 由东而往:为木,为风,为湿,为火,为热,湿土居中,与火交而成暑,火也者,南也; 由西而往:为金、为燥,为水,为寒。水也者,北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南北者,阴阳之极致也。天地运行此阴阳以化生万物,故曰天之无恩而大恩生。天地运行之阴阳和平,人生之阴阳亦和平,安有所谓病也哉!

天地与人之阴阳,一有所偏,即为病也。偏之浅者病浅,偏之深者病深;

偏于火者病温,病热。偏于水者病清,病寒,此水火两***门之辨,医者不可不知。

烛其为水之病也,而温之热之;

烛其为火之病也,而凉之寒之;

以上这样的医理,几人能懂?又与现所学习知识是否传承?连续?

推荐营养学方面的书籍?

着重推荐的有:

1、《中国食物成分表》

里面包含了我们常见的所有食物的营养成分,无论是学七大营养素、学食物营养学、做营养配餐、饮食指导都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书。

2、《2013版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告诉你每天各种营养素该吃多少,还有最新的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3、《营养功能成分应用指南》

主要是对功能性食品和特殊功能性营养成分的介绍,像常见的氨基酸类、肽类、蛋白类、脂肪酸等都有详细的介绍。主要适合功能性食品和保健品相关的学习人群,有一定的生化和营养学知识的可以考虑入手一本,毕竟现在五花八门的保健品,各种扩大宣传,有这样一本权威的书籍镇场还是很有说服力的。

4、《中国功能食品原料基本成分数据表》

涉及的保健功能成分和新***食品的数据,填补了国内保健食品常见功能因子成分分析和常用植物***数据分析的空白。是一本科学、权威的工具书和大众指导书。

其它相关书籍还有《公共营养师》、《基础知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营养圣经》等,都是可以提高营养学方面知识的好书。

中医的四大经典有多少人知道了解?

问问题要看对象。召集100个老中医开会,问他们:数字电路、模拟电路这两本书谁了解?估计99个不了解。即使1oo个人都不了解也没事,因为另有电子或自动化专业人士了解就行了。术业有专攻。

中医要发展要振兴,关键是中医医生自身硬,而不是靠13亿中国***人学中医典籍。如果中医自身硬,普通百姓就是连“医”字都不认识也无妨;如果中医自身不硬,让全中国人都枕着《黄帝内经》睡觉也没用。

退一万步说,如果通过普及中医知识、中医典籍,国人都掌握了中医,***能自医,那么最先跳出来反对的,恰似那些以“中医粉”面孔出现的中医骗子和混子,因为那会砸了他们的饭碗,別看他们现在吆喝的很厉害。

《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伤寒杂病论》被誉为中医的四大经典著作。但在中医学大学本科阶段,我们习惯把《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称为“四大经典”。

这个问题,凡是学中医的人都应该知道的。但是知道与不知道对于当今学中医之人来说也无关紧要,因为现代的教科书早就把其中之内容演化过来了。即使不去系统学习四大名典也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

半部伤寒治天下。

学会半部《伤寒杂病论》,就能够轻轻松松给人看病了,可是现在的好多中医,别说半部伤寒能否背诵,就连四大名著的名字都估计叫不上来。

《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伤寒杂病论》被誉为中医的四大经典著作,为中医理论及理法方药打下来坚实的基础。这在从前估计是所有中医学徒必须背诵的书籍,如今已不知沦落到什么地步了。

我们权当听个故事,关于中医继承发展的事情,岂是你我这些凡夫俗子能够探讨的。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_a***_]、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大家都听过,《神农本草经》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全书共八十一难,***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病证等方面。

《伤寒论》突出成就之一是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运用四诊八纲,对伤寒各阶段的辨脉、审证、论治、立方、用药规律等,以条文的形式作了较全面的阐述。论析主次分明,条理清晰,能有机地将理、法、方、药加以融会,示人以证治要领。本书记载了3***法,113方,提出了完整的组方原则,由于张仲景所博***或个人拟制的方剂,精于选药,讲究配伍,主治明确,效验卓著,后世誉之为“众方之祖”,尊之为“经方”。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被后世医家奉为经典。 要不怎么会有半部伤寒治天下一说。

四大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

你好! 我猜测题主想要问的应该是中医学的四大经典古籍。也就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这四本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为后世临床医学的迅猛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下面分别介绍一下这四本书: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 《难经》则在藏象,脉学和针灸等方面补充了前者的不足。《伤寒杂病论》为“医圣”仲景***的著作,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创立了辩证论治的诊治理论。 《神农本草经》为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中医学的四大经典,在今天并没有被遗弃,反而在今天“继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的浪潮中更加受到重视。但凡了解学习过中医学知识的人都知道这四大经典。

作为一名医学生,我是再清楚不过的,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等专业都要学习中医基础理论,而且也都应该研究研究这四大经典。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医养生学指导书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医养生学指导书籍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