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医养生风险控制指标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医养生风险控制指标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医预防中药副作用(不良反应)有那些原则和严格的措施?
中医师临床诊治患者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一是按病情需要使用“汗、吐、下、和、消、清、温、补“等治法,配方用药时按照“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中病即止”原则;二是处方用药上,考虑“因时(季节气候特点)、因地(地域地势特点)、因人(体质、年龄、胖瘦、先天秉赋)”等因素选定处方中每味中药合适剂量,同时有严格的中药配伍禁忌,如:十八反药、十九畏药、妊娠禁忌药(谨慎使用的中药);三是在中药炮制上,有严谨中药炮制规范(可提高疗效、降低副作用)及“七情”组方原则;同时对使用有毒(有毒或性烈)中药严格要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严防药物不良反应损伤人体正气;四是在保证中药质量上,凡进入医院的中药饮片(中药颗粒剂),都是经过国家药监部门严格监管准入的合格药品;五是中医治病理念上,提倡未病先防、已病防传、痼病(咳喘等慢***)防复的“治未病”和“中病(病愈或病情缓解稳定)即止”无需终生服药的思想;六是在药物特性上,中药较西药(化学合成等)抗生素等不易产生耐药性,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治疗外感伤寒(外感热病、疫病)的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五苓散等,还可在几千年后,治疗今天的“非典”、“***病毒性肺炎(疫病)”等疾病,中药剂量使用上较稳定,较西药产生耐药性后加倍剂量或多种药物联合使用(有些疾病西医理念要终生用药),无形之中加大了损害人体脏腑(功能)、神经及血管等副作用的风险机率;中医几千年来很少因为治疗疾病过程中,使用某些中药出现严重过敏反应致人死亡等不良反应,被国家有关部门强制禁止使用或分批淘汰的情况。总之,中药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指导下,通过几千年人体临床实践,形成了一整套保证中药安全配方应用、严防毒副作用(不良反应)发生和保护人体正气的严谨体系,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安全。
健康管理和中医养生的区别在哪里?
“不治已病治未病”,这是国粹中医药学的核心理念,强调通过治理调养体质,增强个人抗病能力,让医生帮助您找到少生病、不生病的办法,防患于未然。近期,HRA健康风险评估系统肩负着“治未病”的光荣使命走进锦州市凌河区中医院健康管理中心,打造特色中医健康管理模式,为百姓提供新的健康科技和全新的健康体验。
<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治未病”其实就是健康管理
最适合“亚健康”人群。现代医学发展趋势正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重治疗向重预防发展,“治未病”其实就是健康管理。而“治未病中心”正是在我国中医预防保健系统工程—在“治未病”工程的大背景下,满足百姓预防疾病的健康管理需求而建立的。
“上工治未病,这是《黄帝内经》中对医生的最高评价,也是现代中医学从业者希望达到的境界。”
中医“治未病”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未病先防,就是未病养生,防病于先。二是既病防变,也就是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第三是瘥后防复,病后调摄,防其复发。其中被大多数人熟知的“亚健康”就是“未病”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也是需要健康管理的表现。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医养生风险控制指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医养生风险控制指标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