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小凤艾灸养生理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小凤艾灸养生理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何赏析李清照的《如梦令》?这首词的背景是怎样的呢?
李清照《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是一首追述往事的词作,词人回忆以前的一次愉快的郊游,全词洋溢着一片欢快的情绪。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将事、情、景集于一炉,写得活泼生动。
李清照《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作于词人早期。词人通过对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抒发了她伤春的情绪。…,…。,。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两首《如梦令》词,在公元1099年的宋都开封,就像一缕春风一样,一夜间轰动整个城市,它惊起的可不是一群殴鹭。而是一帮的大咖。
在宋朝那个文学可以震撼社会的岁月里,各<span>个文学大家都曾在京城,多数为官,基本掌握着文学的潮流与方向,甚至朝政。那时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还有司马光,这些文化大咖门都活跃在文坛,吸允着文学土壤里清新的空气。
两首《如梦令》,忽然一夜之间被人抄送,传遍了各个文人的眼里。大家大都猜测,这一定是被贬远方的翰林学士苏东坡的新作吧!可是,苏东坡当时已经六十岁开外的年龄。而《如梦令》清丽妩媚,而且浪漫天真,“试问卷帘人”,显然不是苏东坡这样老者的口气。
没有多久,就有知情者出来辟谣,此《如梦令》不是苏东坡所作。而是一位十六岁的待在闺中的少女所作。她就是李清照,其父亲李格非,官太学正。
一时间,李清照的词犹如一股清流小溪,流入宋朝的文坛。当时领导文坛的苏东坡已是暮年。而李清照的出现,使当时以柳永为首婉约词派,从勾栏低俗的小曲,瞬间走向了正道,成了终于可以与豪放派分离抗争的正规的婉约派。
李清照的《如梦令》在一千年前的开封,就好比上了春晚的一首流行歌,第二天大街上到处都是唱的一样,很快就有人打着拍子吟唱起来。这时,在太学里有一位年轻的大学生,看了李清照的词后就得了相思病了。他就是赵明诚。他的父亲赵挺之官至御史中丞,后任右丞,左丞。
赵明诚做个梦,说是梦里看书上说“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肤草拔”。赵挺之给儿子解释梦境说,“言与司合”是个“词”字,“安上已脱”是个“女”字,“芝肤草拔”是“之夫”两个字。“词女之夫”,这是指要赵明诚娶李清照。
世上哪里有这么巧的梦呢?或许是赵明诚真的是相思病,赵挺之心疼儿子。他真的就向他的政敌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提亲了。
赵挺之是王安石变法的积极支持者,是新党中坚力量。而李格非是苏东坡“苏门四学子”之一,是元佑党(保守党)。苏东坡被贬就是两党争斗的结果,苏派门生都鄙视赵挺之的行为。
明知逝去的岁月不可追,人却总是要依托无休止的回忆,企望回归往昔那些难以忘怀的时光。于是心醉神迷之际,或许稀松平常的一幕幕便也仿佛被镀上了一层耀眼的金光,以至于那些往事更加令人痴想莫名。所谓的“流金岁月”大致如此,而李清照的《如梦令》便是对年少时那段流金岁月的追忆。
也恰值年少时期,有幸读到李清照少女时代所作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篇。兴许都是处于善于幻想的年龄吧,便总是会对着她词中所描绘的“溪亭日暮、芙蓉晚照”的美妙景象,生出许多美好的遐思。现就愚之所见,重新品味一回这首美词,重新温顾一下这位宋时第一才女的创作故事,望同好师友指教!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词作今译:常常记起溪亭的日暮时分,我曾泛一叶轻舟在长满清荷的湖里里尽情赏游、深深沉醉而忘了来路。待终于起身回舟尽兴而返时,却不小心使小舟划入藕花深处。于是争抢着划呀,划呀,反惊飞了湖滩上一群戏水的鸥鹭。
溪亭,是年少时期的李清照常去赏玩的一处郊外胜地,那里不仅有供游人栖息的凉亭,更有一座风光旖旎的莲花湖。每到了盛夏,湖中莲叶田田,莲花婷婷,或伫立湖畔或泛舟湖上,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迷人景象都莫不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小清照在那里忘情地***菱赏荷蹴秋千,生性才思敏慧的她,自然对眼前美不胜收的景象更有一番独特领会。于是溪亭,便成了一个特定的符号随那些年少的无忧时光,一起珍存在了她的记忆里、盎然在了她的作品中。
这首小令尺幅虽短,只寥寥数笔却把溪亭晚照、荷池生香、鸥鹭群戏、游人沉醉等诸多画面尽皆囊括。“常记”一词正明确表明了这段经历是对往昔生活的追述。“溪亭日暮”则准确地交代出欢游地点及当时所处环境。试想,即将日暮时分,落日的余晖斜照中,静穆的角亭披辉沐霞,清亮的溪水浮光跃金,这本就是一番美妙迷人的景象,再加上碧荷摇曳、红莲沁香,人影欢动,鸥鹭翩舞……这种动与静的结合、光与影的辉映,声与色的交措……诸多表现手法的灵活运用,把大美的自然景观、欢愉的赏游过程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这样引人入胜的景象怎不叫人深深沉醉而不知归返?接着“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不仅描绘出了出了少女的娇嗔、鸥鹭的惊慌等灵动画面,更把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天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少女时期的李清照因为家境优渥,长亲宠爱,所以那时她的生活十分惬意无忧。然而很快过了“开笄之年”,已举行了象征着少女成人的开笄之礼,她已不可能像年少时候那样随心所欲地四处赏游,而是要以“大家淑女”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恪守阁中规矩,少出闺门,勿会外人,修女红学厨艺,笑不露齿、行不摇裙……这些苛刻的封建桎梏,无疑严重束缚了清照那颗自由惯了的心灵,使她对曾经自由自在的年少生活更加怀念以至于常常记起。所以怀念至极,才情满溢的她便作了这首《如梦令》来记录往昔的美好时光。
当年这首词刚一问世,便使她的在文学成就上盛名在外的父亲李格非异常惊喜。他把女儿的词作摆在案头,恰巧被前来造访的晁补之看见。晁早就知道李格非有个才情卓异的女儿,但一直未曾见识过她到底有多出类拔萃。此番见了小女儿这首小令,便不由当场震惊。晁当即把这首词连同另外一首《怨王孙》一并抄了去。由此,李清照的两首词便在当时的王公贵族间被争相传阅。后来朝廷名臣赵挺之的儿子、太学生赵明诚读了清照的词,得知这首清新而颇具情味的小令竟是出自于一位妙龄少女之手时,便不由暗生情愫。若说因这首词而叩开了赵李这对青春璧人的情窦则毫不为过。
令人唏嘘的是,多年以后清照命运屡遭变故,不仅家国尽失,家藏尽毁,且琴瑟和鸣的丈夫赵明诚也在他们仓皇南渡不久后病逝。晚年时孤苦无依的李清照旅居浙江金华,当地也有一条叫做“双溪”的河流。同样溪流潺潺,景色奇美,但这时的清照早已没有了泛舟闲游的兴致。所以此时她的意兴阑珊与当年的意犹未尽,此时她的愁苦满怀与当年的无忧无虑简直遥相对比却已形如霄壤,难道这真的是造化跟她开了个天大的玩笑么?由此,这一首《如梦令》便真的成了她生命中往昔岁月的一曲绝唱啊!叹!叹!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小凤艾灸养生理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小凤艾灸养生理疗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