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如何用中医药指导养生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如何用中医药指导养生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理、法、方、药相结合是中医的一套方法,那么怎样学习才能快速入门?
  2. 有哪些专业的中医养生方法?
  3. 中药养生需要注意什么?
  4. 中药在中医调理和治疗中是如何产生作用的?

理、法、方、药相结合是中医的一套方法,那么怎样学习才能快速入门?

中医治病,主要是依据理、法、方、药相结合的一套医疗方法。一般人认为从这四个方面来认识中医的面貌,循序渐进,从而理解中医的特点和掌握中医的治病规律,这是学习中医比较正确的方法。当然也有一些人主张倒着学,即先学药在学方后学法最后学理,我认为这样就只能死记硬背了,学习的人如果不感兴趣会苦不堪言!

本人28岁开始学养生,30岁能开一些经方,如今38岁对一些确诊的慢***可以手到擒来,尤其对心脏病颇有研究。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经验。

如何用中医药指导养生,如何用中医药指导养生工作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如今据统计,中国有95%的人处于亚健康或生病天天吃药状态。其实所谓的亚健康和一些常见的小病,如果懂得养生是可以提前预防的。平时就很注重养生,让身体随着季节转换走,基本感冒不会上门。中医的养生学包含着一些病理,学起来轻松愉悦,即学即用。

母亲五十多岁时查出高血脂,后一直服用了三四年降血脂的药。有一天她打电话告诉我说,她现在胸口痛,一天发作好几次,晚上几乎睡不好,白天也没什么胃口,县医院检查说是冠心病,治了三个月也不见好转,让我们将来不要管她了。其实这个时候我已经学到心脏病是如何来的,母亲的冠心病即使长期服用降血脂的药造成的。以前不懂中医,给她买了很多降血脂的药,现在不能再错了!于是我把金贵和倪海厦老师关于心脏病的视频学习了十几遍,给母亲设计中药处方,先开的是炙甘草汤,母亲喝了一付说胃口好了,人的精神也好了,胃口也开了,胸口痛的次数很少了。服用十付,大约半个月就下地干重体力活了。劳累后冠心病又发作了。我听一些国医***讲,冠心病只能控制,带病生存。后来自己设计一张中药方子,里面有桂枝、丹皮、桃仁等十四五味中药,母亲第一次服用晚上就能睡得好,坚持服用三个月没有发作。前年去县医院检查,医生说母亲没有冠心病了!

学而不用则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的学习才是比较踏实的,而且越来越有兴趣。所以在学习中医基本理论时,多举常见疾病的实例来加以说明,以便一边学一边联系实际。我本人是先读的《黄帝内经》,随后依次是《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现在又备《万病回春》,如今看病不求人,医保账户基本没有动过。

如何用中医药指导养生,如何用中医药指导养生工作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中医是一门十分有技术含量的学科,如果想快速入门,也是不容易做到。本人是自学中医的,对各种疑难杂症,彼有成见。首先弄清发病的根本原因,同时弄清药用效果,这是快速入门的主要方法,理论是指导灵话掌握诊病、立法、用药法宝。还有很多技巧是书上找不到的,那就是经验的总结。

这个问题应该从中医入门说起。



首先要掌握好基础性的知识,认真阅读有关中医的名著,及其名著解读录。才能真正的认识中医药。

如何用中医药指导养生,如何用中医药指导养生工作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古代人与现代人是怎样使用中医药,如何掌握中医药,理,法,方,药的具体操作流程是如何进行的。



熟读医书,掌握好诊断学,才能用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辩解疾病的性质,这是理。熟读病理学,才能够了解疾病的演变过程,才能了解什么是法。熟读方剂学,才能知道什么叫处方,熟读药理学,才能知道什么是药。熟读药动学,代谢学,才能知道怎样选择药物等等。



关于中医药学,传承千年,各种学科均有细致分类,内,外,妇,儿各科都有联系,又有分别论述,厉代名著均有高论,需要熟读并做到了解与掌握。



只有学好还不行的,必须要掌握好,才能够发挥中医药,应用中医药。由此可见,上临床服务患者,是需要有过硬的本领,才可以胜任的。

有哪些专业中医养生方法?

方法就是学中医,学学《黄帝内经》里的上古天真论和四气调神大论之类的,了解理解中医的生命观。

中医对生命的理解,我感觉比现代医学更全面更深刻,同时也更具有个人自身的操作性。中医治病不需要复杂的各种仪器检测,那养生就更不需要外力来替我们自己做决定了。

养生的方法大概可以概括几类:一是日常生活养生,二是食疗或药物养生,三是各种***养生。这么多的方法,我们怎么选择呢?

中医治病讲究对证施治,同理,中医养生也要对“证”养生,没有“证”的指导,那就没法养,或者乱养,那是不会有收获的。

大家会想,我又没病,哪来的证呢?其实是有的,在中医看来,没有一个人是理想的健康人,全是亚健康状态,也就是说,总有不太好的地方

我们都知道中医对人群做过体质分类,每一种体质,都是某一种亚健康状态,因此,不同体质,就具有不同特征的“证”,那我们就要根据这样的证来养生。可是“证”这个东西有点太过专业,我们就倒过来,只要确定我们的体质类别就可以了,怎么确定呢?找本书来,对号入座。

书里面就已经有了各种体质的注意事项,方法不就来了吗?里面肯定还有些什么方之类的,食疗药疗肯定都有了。

如果还想提高,那就学些养生***,比如太极拳八段锦之类的,年轻人呢,建议学练传统武术,像跆拳道,拳击,泰拳之类的是不行的。

中医养生,是我国古老的养生经验的积累!包括的内容也很多,有打坐修炼修心养性的,有练气功健身去病的,也有根据自己的身体的五脏六腑的虚实特点,而做一些适合自己身体健康的中药丸长期服用的,种种不一。其中修炼健身的比例比较大。而家庭殷实的,则很多找自己信任的中医开方做药丸长期服用的比较多。

中药养生需要注意什么?

中药养生需要注意的一是剂量。剂量大了有副作用甚至引发生命危险,剂量小了达不到治疗效果,等于是浪费药材,耽误治疗时间,导致病情加重。二是中和搭配中草药之间有相互促进增强药效,加快速度消除病症之效,也有相克相冲的效果,相克产生毒性有害人体,相冲降低药效殆误病情。

中药在中医调理和治疗中是如何产生作用的?

利用中药的寒热温凉之性[_a***_]人体反之的寒热温凉之病,利用中药的五味对应相应的脏腑,通过药物的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的功能治疗人体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之病证,即通过中药调整阴阳,补偏救敝,促使阴平阳秘,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

中药和中医调理,在治疗中,不起任何作用,不要说我偏激,因为没有大数据支撑,有疗效的说法。

目前的中医,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提纯后的单体或者复合体,比如黄连素,也叫盐酸小檗碱,还有小柴胡之类的,口服或者注射液。另外一种就是数种甚至数十种中药熬的汤剂,汤剂是无法做大数据或者循证的,完全凭借伤寒论或者阴阳五行寒热虚实来臆测推断的,完全没有任何疗效。

目前医院用的几种提纯制剂,也是争论颇多,不良反应率非常高,试想,生物碱大部分都有神经毒性甚至肾毒性,直接进入人体静脉循环系统,和当年的“打鸡血”无非是五十步一百步的区别。

中医永远进不了FDA系统,而且无一胜出,全军裸奔,为何国人仍然执迷不悟?

你们可以说我崇洋***,迷信FDA爸爸,但是FDA的严谨和标准,是符合科学的,有科学依据的。

远离中医,理性面对身体的治疗,爱吾爱以及人之爱,普及科学消灭愚昧,任重道远。

谢邀,中药在调理和治疗中,主要由于中药性味产生的作用。人生存于天地之间,由于外感和内伤而致病,这时中医利用中药的寒、凉、平、温、热的属性和甘、辛、咸、苦、酸五味,还有中药的补、泻、毒等作用,来帮助人体调理紊乱的气机,从而使身体恢复常态。例如热症用寒***,配合五味入脏属性,再辨证应补应泻来遣方用药,以达到人体机能的平衡来去除病患。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其实也非常深奥,回答好有一定的难度,下面尝试回答,希望大家能够满意。

<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中医的基本理论是阴阳五行。中药正是在阴阳五行理论指导下运用。每一种中药,都分为气和味。气属阳,味属阴。气按五行划分为温、热、凉、寒、平,味按五行划分为酸、苦、辛、咸、平,气与味分别对应木、火、金、水、土。

药物尽管划分为温、热、凉、寒、平等五气,但实际上没有真正的平气,不是温气,就是凉气,因此,常称为温、热、凉、寒四气。四气是从药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始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一般地,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 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对腹中冷痛、脉沉无力等寒证有温中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在治则方面,《神农本草经》云:“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用药的基本原理。

药物分为五味,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味相同的药物,其作用也有相近或共同之处。五味是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

辛: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如麻黄、桂枝治风寒表征;木香、红花能行气行血。

甘:有补益、和中的作用。如人参黄芪能补益元气;甘草、大枣能调和脾胃及调和药性。

酸: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如五味子、山茱萸能敛汗涩精;五倍子能涩肠止泻。

苦:有燥湿、泻降的作用。如黄连、黄柏能清热燥湿;大黄能泻下。

咸:有软坚、泻下的作用。如海藻、瓦楞子能软坚散结;芒硝能泻下通便。

中药是利用药物的毒性为身体提供素材,纠正身体的失调,协助身体恢复平衡。

中药和食物的关系是药食同源,食物可以是治病的药物,也可以是充饥的食物,你可能纳闷了,容我慢慢道来,中医治病最主要的手段是中药和针灸,中药多属于天然药物,包括之物、动物、矿物,而供我们生活的食物,同样是来自于自然界的动植物,以及部分矿物,也就是说中药和食物的来源是相同的,有些东西,只能用来治病,就称为药物,有些东西只能当作饮食用,就叫做食物,但是其中大部分东西,既有治病的功效,也能当做饮食使用,这就是药食两用,由于他们都具有两者的功效,所以药物和食物没有非常清楚的分界线。中药和食物共同的特定是,可以用来防治疾病。

中药和食物的不同点是,中药的治疗药效强,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说的药劲大,用药正确的时候,效果突出,而用药不恰当的时候,就容易出现副作用,而食物的治疗效果不及中药那么突出和迅速,配食不当,也不至于立刻产生不良的后果,但不可忽视的是,药物虽然作用强,但是一般不会经常吃,食物虽然作用弱,但天天都在吃。我们日常饮食,除提供身体必须的营养之外,还会因为食物的性能作用或多或少的对身体平衡和生理功能产生有利或者不利的影响,日积月累,从量变到质变,这种影响作用就变得非常明显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并不亚于中药的作用。所以,食物经过正确的搭配,长期坚持食用,会起到中药所达不到的效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如何用中医药指导养生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如何用中医药指导养生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