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春夏秋冬中医养生讲座总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春夏秋冬中医养生讲座总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医养生讲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你怎么理解?
所说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只是个泛指,每年的立春开始到重阳是养阳,但最重要的是春三月,阳气初萌一遇春风便化龙!很多人春季上火,就吃下火药,更作死的是吃抗生素,把火气灭了,也把生气灭掉了,阳气没了运气也没了!别说化龙,下火把命都丢了!很多老人就是在春季撒手西去的。还有就是孩子,春季不能下火,一下火就不长个了切记!一年之季在于春说的就是春阳我说明白吧,想逆袭的在春季专注于你的事业春风化龙!!!
在说秋冬,重阳之后万物萧杀是秋收季节,对人体也一样,秋风起贴秋票,阴气渐长身体处可吸收状态,吃什么都行,进补的在秋末,冬初就开始吧,把夏天消耗的体能补回来,但也是墓气最利害的时候!如虚不受补就危险了!运气不好的当下自毙!不管老人,孩子,青壮年秋冬养阴,进补很有必要!老人平安,孩子长个,青壮逆袭可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作为养生的原则,是综合春养生气,夏养长气,秋养收气,冬养藏气得出的结论。生长属阳,收藏属阴:春夏属阳,故养生养长:秋冬属阴,故养收养藏。
对于“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后世医家多有发挥, 主要观点有四。
一、马莳、高世栻等认为春夏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秋冬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
二、王冰认为养即制也。春夏阳盛,故宜食寒凉以制其亢阳;秋冬阴盛,故宜食温热以抑其盛阴。
三、张介宾认为阳为阴之根,养春夏之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阴为阳之基,养秋冬之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
四、张志聪认为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阻;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
上述各说,均从不同角度阐发了原文精神,扩大了养生防病的应用范围。近人据此进一步提出许多新观点,如春夏温补阳气、秋冬滋养阴液说;春夏调理心肝、秋冬调理肺肾说;以及冬病夏治,夏病冬治说等。后世所论均为养阳养阴的具体方法,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养生的原则,其内涵甚广,当从衣、食、住、行、精神情志等方面,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不可拘泥一法。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中医天人合一的理论。中医认为春夏阳气上升,即从立春至夏至,夏至一阴生。立秋至冬至阴气上升,至冬至一阴生。人体是一小生命体,应顺应天时。与冬吃萝卜夏吃姜一个道理。
春夏秋冬主要内容和道理是什么?
春夏秋冬是一年中的四个季节,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从气温上看春温夏暖秋凉冬寒。从农业上看春播夏长秋收冬藏。从保健方面看,春捂夏治秋凍冬养。四季中,春天是阳气上升,夏天阳气上升顶峰,秋天阳衰阴生,冬天阴气极至。这就是一年四季的主要内容。
求专家学者赐教,同一种病,中医在四季用药有何不同?
中医有方医术士之称谓,中药同一味药,药性是固定的,但节令四时症候差异,论寒热湿燥,同征之病是不能同用一味之药的,因它须对应阴阳五行之春夏,长夏与秋冬节令脉诊症候施药方治。
除了五脏相应的季节它自身相应之外,那么同样各自五行特征的原因,在各季也有不同啊,,五行在五季各自处于生旺休囚,那同样的病在不同的季节表现就不同,而如何区别用药施治,个人理解就是看它们各自的关系。例如肝木旺于春天,在夏天时候它就休息了,和火的关系是木生火,那么夏天火本来就旺,那么火旺木焚,长夏属土,土重木折,秋天属金,金坚木缺,冬天属水,水暖生木,水寒木郁!个人理解就是根据这些关系,个人体现看来从哪方面来加强某行或者泄某行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春夏秋冬中医养生讲座总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春夏秋冬中医养生讲座总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