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老中医现场教你养生方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老中医现场教你养生方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小寒大寒,冻成冰团,小寒前后如何养生防病抗寒抗流感?
原则是避寒就温。
小寒大寒是二十四节气的最后两个节气,此时气温低,人体容易受到寒气侵扰,此时防病首要归避寒冷。
小寒前后气候寒冷,是呼吸系统疾病高发的季节,特别是婴幼儿、老年人、体弱者,寒冷的气候使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易受寒气侵入,很容易感冒。因此积极预防很重要,要善于“避寒”。
同时,一些慢***等也易因寒复发或急性发作,尤其中老年人,气温下降使血管收缩,易诱发或加重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甚至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等。
避寒,首先要注意穿着,如寒冬戴顶帽子,身上穿一件贴身的棉背心等;其次,多到户外晒太阳,因太阳能助发人体的阳气,起到壮阳气、温通经脉的作用。宜多食些有御寒功能的食物,如羊肉、牛肉、乌鸡、鸽子、鹌鹑、糯米、板栗、韭菜等,这些食物可温中暖下、寒效果较好。此外,还可每晚睡前足浴,温热水浸泡双脚。
拿今年讲小寒前后已进入三九,也就是一年中最冷的时侯。如何抗寒抗流感?第一,尽量少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如超市,地下菜市场。这些地方空气流通差,容易交叉感染。一定要去就戴口罩。第二要保暖,出门时要多加衣服抗寒。在家要每天开门窗通风,保持空气清新。第三冬天进补很重要,但要掌握度。不要吃太多,吃撑了就容易犯食火,也就会老感冒。还要多喝水来对抗少雪空气干躁。第四可以拿点中草药当茶饮。我们夫妻很少感冒,有位老中医就是知名专家,给我们开了一个小方,有菊花,金银花,麦冬,连翘,甘草,竹叶,每种抓二,三十克,每种放一点当茶饮,感冒不会找上门。这方只对健康人可用,孕妇有其他病的人不要用。我想只要做到以上几点,就可以远离感冒平安过冬了。
枸杞直接吃和泡水喝有什么区别?
枸杞直接吃和泡水喝的区别在于枸杞是否都吃掉了,如果枸杞本身都吃掉了,那么其实没有什么差别的但是如果只是喝枸杞泡的水,而不吃枸杞,那就差别大了。现在很多人都用枸杞来帮助养生,确实枸杞中的营养是非常的丰富的,既有中医的养生作用,又有食物的营养价值。
枸杞,味苦寒,能够除头痛,明眼目,补劳伤,坚筋骨,益精髓,壮心气,久服可以起到轻身,耐老,耐寒暑的作用。而枸杞中的营养素,除了非常丰富的胡萝卜素,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外,还有枸杞多糖,枸杞色素,甜菜碱等等营养物质,因此经常吃枸杞,可以起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清肝明目,增强免疫力,还能够帮助减肥,只是多吃容易上火,每天要注意量的控制。
一般每天枸杞吃上10粒左右即可,就能满足身体的需要了。很多人喜欢用枸杞泡茶,其实枸杞泡茶也可以,只是喝完枸杞茶以后,别忘了把枸杞吃掉,因为枸杞的营养除了胡萝卜素以外,几乎都在枸杞中,如果只是喝水,能获取的营养比较少,起不到枸杞应该有的作用了。枸杞的吃法也较多,比如甜品,煮汤,做配菜都可以,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搭配。
枸杞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认为“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是长生不老药,在许多故事里,也都有关于服用枸杞延年益寿的描述,是养生之佳品。在中药学里,枸杞具有补肝肾,益精血,明目的功效。在中药学教材中将其归类为补阴药,许多医家认为其实际上阴阳并补,因其补肾强精功效显著,故有“离家千里,勿食枸杞”之说。
什么年龄段吃枸杞合适呢?《黄帝内经》云“人年四十,阴气自半”。实际上不只是阴气自半,四十岁之后阳气也逐渐衰减,四十岁之后身体开始走下坡路了,因此就需要开始注意养生了,所以四十岁之后就可以开始服用枸杞养生了。因为枸杞性味甘平,可以久服。当然平素体质虚弱的人可根据体质服用,不必拘于年龄。
枸杞的服用方法一般认为是嚼服效果更好,有效成分能更好的吸收。名医张锡纯治疗自己夜间口渴,就是每晚睡前嚼服枸杞子。曾经看过一个名老中医谈自己养生经验:四十岁之后每天嚼服枸杞10克,八十多岁依然健步如飞,耳聪目明,腰不酸腿不疼。
服用剂量建议每天十克,然后根据自身反应慢慢调整到适合自己的剂量。
中医是不是越老越会治病?切脉开药真的能治好吗?你怎么看?
过去,中医,不把脉、不开方。尤其喜脉,大部分老中医都懂。过去的妇女一般都生四个、五个小孩,有的甚至生十个、八个。月经病又是最多的常见病,是月经有病,还是有孕。作为中医,必须辨清辨明。否则,用药不当,就会影响孕妇和胎儿。过去中医都是脉诊为主,望诊为次,闻问为参考。
谢邀。每一位中医生要看病首先需要有完整的中医理论支持。所以不管是老中医还是年轻中医都必须完整准确地理解这些理论,这一点与[_a***_]年龄无关,如果年轻的时候就糊里糊涂,老了就是个老庸医,而且年轻医师精力充沛,学习能力强。所以我们需要给年轻中医机会。当然,丰富的临床经验可以深化对理论的理解进而服务于临床工作,这一点年轻的中医师就欠火候。
中医不光是开药,还有针灸推拿拔罐按摩等等。仅就开药而言,中医理法方药高度契合。至于你讲的切脉,只是中医四诊中切诊的一方面,切诊本身包括按诊和脉诊。自古至今没有任何一本书任何一个人能够仅凭脉诊或其中一诊搞清楚病机的,都需要四诊合参。甚至需要参考现代医学的检查结果(当然开药时必须使用中医思维)因为不管是疾病还是人体都是复杂的。所以这样的中医生往往噱头的意味更浓一些。咱们很多患者对中医的印象,总是中医药没有毒副作用,中医治本西医治标,中医就是号脉,其实这些个认识都是错误的,最起码是不准确的。中医治病求本,中药和西药一样,用对了是药,搞不好的话副作用很大,这也鞭策着我们要谨守病机,时刻注意用药安全。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谨守病机,治好疾病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对中医药的这点信心还是应该有的。
做为一名中医师,必须有杂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医治病并不是只注重切脉,而是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审察内外证候,中医并不在于年龄的高低,一般中医医师黄金时期在30岁以后,有理论功底和数年临床经验的中医师,一般都能灵活运用中医辨证论治,中医相对西医而言,中医讲究"治未病"和"标本同治”,也就是现在讲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治疗疾病,防止疾病的转变,西医运用现代科技,对急症抢救,外科手术,大面积感染,和诊断技术有独特之处,所以中西医各有所长,谁也不能取代谁,国家也提出了"中西并重″的原则,为健康服务。
是的,中医确实越老越厉害,中医理论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成熟定型了,因为这套理论无比可靠,无懈可击,非常牛逼,是一种神一样的存在,所以历经千秋万代,没办法做出任何更改,任何改动对于中医理论都是荒谬错误的,任何补充对于中医理论都是画蛇添足的,现代医学的任何新发现都能在古籍里找到对应的,即便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有出入,只能证明我们没能正确理解老祖宗真实表达,古人的思想是无比正确的,古人的眼界是我们无法体会的,古人的境界是我们无法赶超的,我们在祖先的光芒照耀下是一代不如一代的,所以,只能是人越老,才能理解越精,人越老,学的越通,人越老,道行越深。人不到年纪就永远无法领悟中医的博大精深。
以上是中医粉的想说而不好意思说的,我帮他们说一说!
把中医的探查病情的方法弱化为只有切脉,是错误的。中医探查病情***用了“望、闻、问、切”四种手段 这跟西医探查病情最开始的“触、闻、问、扣”道理是一样的,只不过中医的四诊包含的中医思维跟四诊和方剂有着体系化、结构化的关联,四诊所获得的信息如果相互佐证和相互丰富,可以帮助医生对于病人身体运行的中观层面的不平衡情况做出像状态判断,然后通过辨证论治的思维进行方剂适配和方剂调整,形成用药药方。
为什么年纪大小会影响治病的能力大小?因为中医的诊、辨、治三个环节是环环相扣的,而且需要形成闭环(也就是病人通过服药后的改变再次看病)才能让医者对于整个过程的有效性获得反馈,并且加深医者对于来自于书本的知识与自己认识的融合。当这个过程在一个领域的很多种不同的病人那里都获得反复确认之后,加上医者自己的摸索和不断进步,他就能够形成自己的治疗体系,而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
所以,成熟的中医医者,从毕业开始接触临床再到成熟再到形成自己的体系(这里是指没有优秀的老师带领的情况下),需要十几二十几年的时间,几十万次的门诊病人的案例积累,这个时候已经到四十多岁了,如果没有行政方面的工作的影响,专心地一门心思主攻一个领域的业务,那么成为某个领域的高级专家才有可能实现,但是也需要到五十多岁了。此后就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事情了。然而中医的临床不是体力工作,因此只要经验不断积累,不脱离临床,自然是年纪越大,越能老道地切中病人的重要疾苦,做到效如桴鼓。
立冬节气过后应该如何养生?
今日立冬,全家人这样吃,一年都不进医院大门,值得收藏转发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唐·李白《立冬》
11月7日立冬,传统节日祝福提前祝所有新老朋友:立冬安康,快乐每天!
2017年立冬时间
11月7日13:37:45
农历九月十九星期二
立冬,是24节气的第19个节气,意味着开始进入冬季。立冬过后,天明显黑得更早,防寒保暖也显得更加重要。
古人在这个季节多用占卜的方法来看整个冬天的冷暖。古人认为,如果立冬当日是晴天,一个冬天都会寒冷;如果立冬当日是阴雨天,反而一个冬天都不是很冷,是暖冬。
冬季怎样养生?
《黄帝内经》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这里介绍一下本人的冬季养生方法。一、早起一片姜。一片,蘸盐、醋、酱油,糖,随自已喜欢。我蘸盐,细嚼慢咽。早起一片姜,寒气跑光光。身体暖和,不易感冒。二、早煅炼。冬泳,跑步,爬山,根据天气选择。天晴无露无霜,爬山。爬山可以和大自然对话,呼吸树木制造的负氧粒子,呼吸新鲜空气,呼吸天然树脂香,野花香,听鸟叫,看太阳升起,出点汗水,心情会格外开朗。有露水就跑步,沿进山的公路跑,跑到出汗为宜。下雨天就在室内游泳,游到有点累,就上岸慢跑至出汗,这样也能保证一天不冷。霜风天、下雪天就下河游泳。我喜欢游激流,慢慢游上去,快快飘下来。在50米左右的距离游10圈左右,然后上岸慢跑回家。三、吃早餐。喜欢吃羊肉米皮。喝那碗热汤很关键。许多人吃早餐不喝汤,那可是精华,是羊肉和羊骨架熬的。吃早餐要早,晚了就没原汤了。米皮可少点,那碗原汤得满满的。四、衣***厚。0度左右穿三层衣。内衣,紧身保暖的;毛衣,薄的,羊毛的就行;轻薄羽绒服或毛呢大衣。五、保证脚暖。但不煨火,多活动,没空活动了再烤火,再开空调。在空调房内、车内一定脱下棉衣,外出再穿。六、早睡晚起。晚上十一点前上床,早上七点左右起。
大家看看,我的冬季养生法与《黄帝内经》中《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中冬季养生的要求相合吗?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汉族传统节日之一。立冬过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立冬就意味着冬季的正式来临。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万物活动趋向休止。那么,立冬过后该如何养生呢?
<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立冬之后起居调养应以“养和藏”为主,建议大家早睡晚起,饮食上多吃滋阴的食物,要适当增加主食和油脂的摄入量,保证优质蛋白质的供应。羊肉、牛肉、鸡肉、鸭肉、虾、鹌鹑、海参等食物中富含蛋白质及脂肪,产热量多,御寒效果最好。寒冷气候使人体维生素代谢发生明显变化,增加摄入维生素A和维生素C,可增强耐寒能力和对寒冷的适应力,并对血管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维生素A主要来自动物肝脏、胡萝卜、深绿色蔬菜等,维生素C则主要来自新鲜水果和蔬菜。另外,不要小看大白菜和萝卜的作用,其肥美味甜,且有消食下气的功效,不管你是拌着吃、炒着吃、炖着吃、还是涮着吃,既不伤脾胃,又解了燥气。这时有些食物也是要少吃:田螺、螃蟹、文蛤、辛辣、燥热、黏硬、生冷的食物多属阴,冬季吃这类食物易损伤脾胃。
在生活起居方面,建议早睡晚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睡个懒觉也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阳气收藏、***蓄积。尤其是年轻人要尽量避免夜生活丰富,睡觉过晚。
冬季晨练时间可以适当推迟,“见太阳才运动”。要等太阳出来以后,气温升高,空气质量也会变好,户外活动应选择在上午9时半以后到下午4时之前进行最为适宜。在冬季锻炼身体,要防止运动过度,避免大汗淋漓,出汗过多既损伤人体之“阴”,又耗心阳,以身体微热为宜。
当然光注意进补和睡好觉还是不够的,要想身体康健,最重要的是心情。冬季万物凋零,常会使人触景生情、郁郁寡欢,改变这种不良情绪的最好方法就是多参加***活动,如跳舞、弈棋、画画、练书法、欣赏音乐等,这样可以消除冬季低落情绪,振奋精神。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老中医现场教你养生方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老中医现场教你养生方法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