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医调神养生的意义和作用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医调神养生的意义和作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医预防和治疗疾病中心思想是什么?
"治未病"啊,说白了就是没病,根据阴阳平衡和五行相克理论,一是在饮食上进行营养调理,肉食、疏菜、水果,根据其食物属性如"甘、酸、苦、咸"和"归经"如"白色入肺、黑色入肾"等,以及四季温度变化而调理,这就叫"食疗"。也就是同现代医学的"临床营养学"同理。
二是,"中药调理"药食同源是中医重要理论的一部分,中草药中,大部分是可食用的食物,只是难吃、难消化些,里面成分复杂,而且很多是有毒副作用的,这个不多说。比如,在煲汤时加入"党参、枸杞、红枣"等,做成药善等食用;
三,是运动调理,如练气功等,如华陀的"五禽戏",武术,内练一口气、外练肋骨皮,从而达到强身健体,内气充配从而少生或不生大病的目的。
通过以上分析,"治未病"其中心思想,就是通过食物营养,运动、内力修练让你达到不生病或少生病的目的。这应该是"皇宫御医"们为生存悟出的绝技。要知道,作为传统中医,宫庭御医风险是极大的,治不了病是要杀头并祸及家人的。只有让皇室贵族们少生病或不生大病、不治之病才是最安全的。
在古代,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讲,能吃饱就不错了,治未病是做不到的。
在古代纵酒纵色,多为王公贵族、富商巨豪、文人骚客,所以很多难治的病,如"***"多是这部分人。又因科学技术限制、老百姓日出而作丶日落而息,生活极有规律,不用加班、不用陪三朋四友喝酒熬夜,普老百姓不会感染,但瘟疫流行,老百姓又首当其冲,医药无救,往往大量死亡。
现代社会,工业科技发展,物质生活条件改善,"夜夜莺歌燕舞"、纵情"声色犬马"也飞入寻常百姓家,那多为"王公贵族、文人骚客"所易患的病也随同"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就是现代病越治越多的原因之一。
好了,不多讲,多讲要被"批评"的。
中医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思想是遵循中医最早的经典《黄帝内经》中明确指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比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亦!"意思是智慧者不主张有病才去治疗,而讲究在未病之先加以预防;不治已形成的病乱,而注重未发生病患之前的预防。***以如病形成以后再去用药治疗,乱成以后再去平治,就好象临渴才去掘井,临战才去铸造兵器,那不是太晚了吗!所以中心思想在于无病先防,有病早治。治未病是中医几千年先人实践的结晶,其措施是多方面的,顺应四时阴阳进行养生调神,使体内阴阳与自然界的四时阴阳协调一致,这就是治未病的根本方法。《内经》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四气调神"方法的精髓。中医治未病以预防为主,用养生之"四气调神"作为防治疾病思想的集中体现和高概括。可见中医经典——《内经》是一部中华民族永远不朽的塊宝!欲知更多中医药知识,欢迎交流与关注。
养生的根本在精气神吗?
养生,就是养“精气神”,对!
精气为阴,表现为物质。
神为阳,表现为形态。
俗话说:人有三宝“精、气、神”。
精气是否可以笼而统之认为是气血,包括血液、水液和***等,是人体能量和营养物的构成。有个成语叫“养精蓄锐”。
神,是人体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或积极、乐观、阳光,或悲伤、哀声叹气、阴沉等。
中医说:有诸内,形诸外。
一般而言,通过外在的神,可以洞见内在的精气。
因此,精气和神可以粗略的说是互为阴阳表里的。
所以,养好精气神,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养生。(当然,这种说法不够细化。)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医调神养生的意义和作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医调神养生的意义和作用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