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医养生脏腑与养生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中医养生脏腑与养生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五脏配五音,是怎样对应的?宫、商、角、徵、羽五音如何入五脏?
  2. 有人说五脏六腑的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胃”为什么不在其中?
  3. 中医为什么强调五脏六腑,但是没有提到脑部呢?
  4. 中医里,五脏对应五行,肺对应什么?
  5. 中医中的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分别与我们人体中哪些脏器相对应?

五脏配五音,是怎样对应的?宫、商、角、徵、羽五音如何入五脏?

五音:宫、商、角、徵、羽,为五行学说组成部分,在脏腑、经络等方面运用广泛。出自于《黄帝内经》,属于中医术语。

据《灵枢·邪客》记载,指宫、商、角、徵、羽为五音。古人把五音与五脏相配:脾应宫,其声漫而缓;肺应商,其声促以清;肝应角,其声呼以长;心应徵,其声雄以明;肾应羽,其声沉以细,此为五脏正音。

中医养生脏腑与养生,中医养生脏腑与养生的关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王冰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注解中提到:“角谓木音,调而直也。徵谓火音,和而美也。宫谓土音,大而和也。商谓金音,轻而劲也。羽谓水音,沉而深也。”角调式乐曲具有“木”之特性,其旋律朝气蓬勃、兴发舒展,在五脏则入肝;徵调式乐曲具有“伙”之特性,其旋律明快愉悦、活力四射,在五脏入心;宫调式乐曲具有“土”之特性,其旋律清静幽雅、淳厚庄重,在五脏入脾;商调式乐曲具有“金”之特性,其旋律铿锵宏伟、高亢有力,在五脏入肺;羽调式乐曲具有“冰”之特性,其旋律苍凉哀伤、深远透彻,在五脏入肾。


中医把自然界的现象归纳起来,抽象为具有独特理论基础的中医藏象学说。其中五脏与五色、五季、五音、五味等的关系,在中医治未病和养生保健方面都有重要指导意义。五音与五脏的关系是:宫对应的是脾土,商对应的是肺金,角对应的是肝木,羽对应的是肾水,徴对应的是心火。在中医的养生保健方面,常常可以用听不同五音调式的古典音乐,来调理对应的五脏虚损,这是古人对于生活与医疗重要的总结和实践。下面给看这个内容的朋友介绍一个古典养生音乐——《紫竹调》,其主要功能养心的,通过运用徴音和羽音的配合,达到补肾水使心火不至于过旺,补心火又可使水气不至于过凉,利于心脏功能的运转。

五脏配配五音,来源于《黄帝内经—素问》的金匮真言论。不仅仅是对应五音,还有方位、五谷、数字、味道等。

中医养生脏腑与养生,中医养生脏腑与养生的关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肝对角音,可以听胡笳十八拍。

心对徽音,可以听紫竹调。

脾对宫音,可以听十面埋伏。

中医养生脏腑与养生,中医养生脏腑与养生的关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肺对商音,可以听阳春白雪。

肾对羽音,可以听梅花三弄。

有人说五脏六腑的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胃”为什么不在其中?

中医理论中的脏腑分别为:

五脏六腑,严格地说,五脏应该是六脏,分别是:心,心包,肝,脾,肺,肾。

六腑分别是:胃,胆,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五脏六腑是根据其生理特点来划分的,脏和腑最大的不同在于,脏主“藏”,也就是收,腑主“泄”。心,主血脉,“藏神(神,神明,思维)”,心包同心,肝,主筋脉,藏血,脾,主运化,藏意,统血,肺,主呼吸,藏气,肾,主骨,藏精(精力)。

腑的特点是“泄”,以胃为例,脾胃互为表里,脾的作用是“升清降浊”,主运化,运,也就是输送,把食物营养输送到身体需要地方,此为“升”,然后把食物的糟粕输送到大肠。

而食物经过口腔和食道进入到胃,经过胃液和蠕动分解成另外一种形式,(即“腐熟”)然后再继续往下走,到了小肠下行,食物在胃并不停留,这就是胃的“泄”的生理特点,这就是为什么胃不能列入到“五脏”而归属于六腑的原因。

中医为什么强调五脏六腑,但是没有提到脑部呢?

中医的心(主神明)按现代的理解则神明在大脑,中医的心是系统,即为大脑,心脏和大脑为一个系统,而西医的心脏则是中医的心系统的一个器官。谁说中医里没有大脑,只是所代表的意思不同罢了。中医的心肝脾肺肾是五大系统,西医的心肝脾肺肾则是五大实体器官,代表含义不同,当然理解意思也就不同了。

一点小小的看法:人的五脏六腑相互阴阳表里,是禀人的五常而来,***如祖上缺了大德,人是生不出来的。巜黄帝内径》上,“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我们那颗心才是作主的,它是一个系统,五脏六腑只有“心”没有“月”字旁。如果个人换了心脏,那么他的性格,言行举止等会变成捐献者的,这是有例可查的,想想都觉得可怕!

为什么?老祖宗是五藏六府,岂有西医物形概念的五脏六腑!五藏者,对应河图十字无极本体,六府者,五藏居住之舍也。为什么五对应六?人是一个“浑球”,火分君相,是上下之“枢”,故有六藏六府十二***也。

脑归属“本意”,有“意”才能“生”命(想死也可以)。故脑归生命之元的理论范畴,元者,阴阳相抟。阴阳相抟而生“气”,如何生“气”?有意者,脑也。

作为一个兽医来回答这个问题,主要是看了一些回答要么很专业,要么引经据典很深奥,要么对此很怀疑,只好逼得兽医来发言。兽医只好用通俗的语言来回答这个问题。其实真的不愿意写这类文章,只要以经据点就不是原创。

一、中医理论的产生

中医是一门古老的医学,至今没有人发现中医的理论是谁创作的。至于《黄帝内经》,其实是后人***托皇帝的名义写的,说明了中医起源比皇帝出现还要早。

《黄帝内经》中不光记载了中医的理论,还有大量篇幅记载了针灸类的理论。其中针灸理论就是对实际的总结。当然还有许多理论,后世诸家中医名家根据其理论发展了中医。

二、实践证明《皇帝内经》其理论永不过时

《黄帝内经》中的理论仍然是指导中医发展的理论基础,后世中医理论,仍以此为基础。

西医的发展就是不断出现新的理论和方法来否定以前的理论和方法。

而中医理论是永恒不变的,中医的发展不是创新而是继承,由于传承原因而出现丢失许多宝贵的东西。

三、中医的五脏六腑不是现在解剖学上的五脏六腑

前面谈了些好似与问题无关的话题。下面正式进入话题。

脑是奇恒之腑,同样重要。中医重在联系,五藏之间的联系,藏府之间的联系,表里联系等等,些联系是有严密的逻辑关系的,如果你“学”到的不能说服自己,就要谨慎。科学的思维更有助于学习中医,不然容易yy,反而有害。

最后给提一些小的建议,学中医要学理,别偏学某家之言,所谓的大家和你一样也是一点点学出来的,若把他们的结论当金科玉律,路便走窄了。

中医里,五脏对应五行,肺对应什么?

五行为金木水火土,为什么叫五行,就是天地宇宙的五种运行方式。根据天人合一宇宙模式人体也按照五行模式运行,对应着五脏,其中肺对应金。

金性质沉重,所以五行主降,凡是降出了问题,都是金这个“行”运行出问题了。在天地比如秋天过热,肃降之气不来。在人体秋温感冒,哮喘病等。

金由土生,金弱补土,所以肺病久了多补脾胃。温病,用银翘解毒丸,银即金银花,银为白色,主入肺,***入脾。一药两色,兼顾母子,所以被中医选为温病太阴气分药。

金生水,金强则泻肺气。比如都气丸,有五味子,敛肺降肺。

金主节奏,所以呼吸归肺管,呼吸病归肺管。肺主皮毛,所以感冒多先治疗肺。肺开窍于鼻子,所以嗅觉病、鼻病多归肺。肺与大肠为表里,所以大肠病也多兼顾肺的治疗。

按灵枢经,太阴主开,少阴主合,厥阴主枢。所以肺有病,必然呼吸有问题。

网络上专业的人不多,何况天机不能泄露噢,粗浅解释这些。

中医的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代表五种属性,是抽象的概念,并不特指什么具体的东西。

在中医理论里,用五行描述的五脏即心、肝、脾、肺、肾的功能和关系。这个五脏也是指功能的关系,并不限于解刨学上的五脏。

按照中医理论,肺属金。肺脏是五脏里位置最高的,是身体内部最高位,因此肺有“华盖”之称,华盖就是皇帝头上那顶遮阳伞,而这个皇帝就是心脏,没有了这顶伞,皇帝就要被风吹日晒雨淋,因此肺的功能很重要。

肺主气,主呼吸。这是肺的基本功能,主呼吸就是管理人的呼吸。气要运行到全身血脉中,先进入肺,然后分布全身。

肺属金,肝属木,而金克木,金的清肃下降,可抑制木阳的上亢。

五脏对应五行,肺对应的是金。 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开窍于鼻。通调水道,外合皮毛。肺性喜清润,与秋季气候清肃、空气明润相通应。 金的特性;日落於西,与金相似。古人云“金曰从革”。“从革”是指“变革”的意思。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肺气主肃降,有“金”清肃、收敛的特性,故以肺属“金”。

肺又称华盖对应五行的*金,于大肠相表里,受生于五行对五脏的胃*土,相生于五行对五脏的肾*水,相克于五行对五脏的肝*木,受克于五行对五脏的心*火;

肺主皮毛,五官应眼白,出入应鼻子,管气体的交换,协调气血的运行,,,肺主西方为金对应四季为秋天,喜温润恶燥热拒寒凉,,,所以大家要保养肺脏主要以~润肺生津为主哦!

祝大家健康

谢谢邀请哦! 中医中,五脏对应五行,肺在五行中属金,为阳中之阴,与秋季及西方相通应。下面讲下金,正如《尚书·洪水范》说:“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金在五行的特性中即为“金曰从革”,这表示的是时至秋季,则天气由炎热向上而自然而然地转变为凉燥向下和万物也随之收敛沉降的过程及特点。肺主肃降,与秋季金气敛降类似,故将肺脏属于金。 五脏对应五行,因此,肝、心、脾、肺、肾,分别对应的是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

中医中的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分别与我们人体中哪些脏器相对应?

现代中医和中医粉普遍认为,中医的器官不是现代医学的器官,没法对应:中医的肾是有生殖功能的,现代医学的没有;中医脑的功能是“脑渗为涕”,并且思考的功能被其它的器官给瓜分了,与现代医学的脑不一样;中医的肺还主皮毛,和现代医学的不一样;三焦到底是什么,中医自己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之,不要试图用低等的现代医学的解剖学,去理解高等的、万能的、从不犯错的中医的各种“认为”,所以你这问题其实是个伪问题。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医养生脏腑与养生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医养生脏腑与养生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