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看中医养生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看中医养生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医养生好还是美容养生保健好?
中医养生和美容养生哪个保健好?我把自己近十年的亲身过的养生给大家讲一讲:
我是一位工作人员,由于工作业务性质,每天早上一上班,就坐在办公室里接待客户,办理相关手续,由于久坐,变成低头族,得了颈椎病,造成脑供血不足,头晕恶心。脖子上凸起一个大疙瘩,于是去医院抓了多次中药,时好时坏,一直没有彻底好转。
后来去美容院做手法按摩,每周一次,但是也是时好时坏,成了我一生最头疼的大事。偶尔一次遇到一次用仪器***,穿透力比较强,我当时也是半信半疑,试试看吧,从2018年元旦开始,每周坚持做一次颈部***,现在大包己变平,头脑清晰,并且上班时也没有瞌睡的意思了。
我的观点是:是药就有三分毒,还是物理***胜于中药治疗。
想自学中医养生,应该如何入门?
完全没有接触过中医的,建议先看中里巴人的《求医不如求己》,内容很简单,也很有效,普通人都能看得进去,而且立即可以应用到生活中,使你对中医产生兴趣。
然后看一本中医入门书,比如《零起点学中医》,这类的书都可以,使你对中医有个比较完整系统的概念。
然后就是进阶了,网上很多课程可以学习,比如倪海厦老师的课程,再配合相关书籍,慢慢地就进入中医殿堂了。
想自学中医养生很简单,首先要掌握五谷杂粮青蓝白菜的特性,这些是养生的基础,我们贵州有句颜语:三天不吃酸走路打偏偏,这说明了酸菜(自己做的自然发孝酸)的重要性,三天不吃粗粮(指苞谷饭、麦饭),肠胃就不通畅,这说明苞谷饭对人的重要,三天不吃老南瓜,头晕眼又花,三天不吃红著,就会成为大油肚等等,所以养生主要是粗茶淡饭并不是大鱼大肉。
个人觉得自学中医来养生,不必接触多少药理,主要学中医的思想,了解经络穴位的存在和影响,然后找一样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这种锻炼不是跑步等健身类,而是看似慢实则快,看似不动实则调动明显,坚持这样的锻炼,就会有反应,再配合艾灸推拿之类,效果更快,反应也包括有段时间出现病症,是排病反应,一定不要因此放弃,过去这段时间,就感觉身体不同往日,过去的某种疾病不用刻意治疗就可以有所恢复。只要方向对,不给身体添负担帮倒忙,身体可以自我巡检和调整,提升自愈力,抗病能力也会提高!
可以听听曲黎敏老师讲座,通俗易懂,简单有效。
自学中医养生,,应该了解学习各种食材的属性功效,然后有针对性的选择使用。药食同源,食物能够治好病,尽量用食物,而不用药物。很多时候食物消除疾病于无形之中,不知不觉就好了。所以养生要尽可能选用食物,药食两用,最后选药物。用药也要了解学习中医中药物的属性功效,然后再用。
如果你是小白,我建议不要一上来就学倪师的黄帝内经,或者伤寒论等,而是先打个基础,先把《中医基础理论》学一遍,比如潘毅教授的讲课,还有张景明教授的课都讲得特别好,特别推荐张景明教授的课,他的课真的就是为中医小白而讲,一点一点,深入浅出,掰开揉碎的给你讲得明明白白。
你认为中医养生怎么样?
中医养生,不是一两句就可以讲清楚的。养生就是养护自已的身心性命,即形神俱全。人只有形神俱在才能百岁劳而不衰,颐养天年,无疰而终。这样才能将寿命活出数量和质量,个人无病患,不痛苦,不耗财,不麻烦别人,不受人辱,甚至还会为社会再做出新贡献,洒洒过完人生全程路,令后世对其追念。
疾病是破坏形神俱全的元凶,养生就是治未病,只有末病才能形神俱全。古人云:“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又云:“善治病者,不如喜慎疾;善诒药者,不如善治食”。如何养生?《内经》中云:“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养生不是靠药养,世上没有治后悔的药,更没有治末病的药和长生久视的药。自古多少皇帝为追长生之药而死于方士之药,就是明证。养生是遵道而行的术数,大道至简,养生也至简而行,只须顺应四时节令而适应寒暑,调情志保喜乐休怒恐节悲痛退惊忧,随遇而安居乐业,吐纳调阴阳益气补精,导引令形体刚柔适中。
养生是遵天道而行,至简不难。天道是:损有余,补不足六字。人体是一个吐故纳新,新陈代谢的时时变更的生命体,人盗天地万物,天地万物盗人。人体与天地万物时时进行着阴质阳能的交换,在这个过程中,人体内阳能(气)易耗散;人体内阴质(精)易积累。此即“七损八易”,造成体内阳能不足,阴质有余。不足要补,有余要损,此即“七益八损”。明“七损八易”之因,会“七益八损”之术就是遵道调阴阳***。“七益八损”的朮数是管往嘴,迈开腿,寡私欲,静为王,多吐纳,勤导引,神要显,不过用,好睡眠,助生复。
调阴阳***就是调阴阳二气的气机,令神机的阳能之气保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在这个范围内可令阴质能发生量变、形变、质变,不可大过,又不能不及。令根基的阴质也维持在一定的形态,维持在阳能令阴质能发生量变、形变、质变的气、液态。不是让阴阳二气达到平衡,而让阴阳二气调和到可令万物化生化灭的程度。阴阳平衡论在生命学中是一种寂静态,是死亡,“生乎动”,生命來源于阴质阳能的运动之中,不是生命来源于肢体运动。阴质阳能达到调和状态是中医养生的目的。
首先要明白中医对“病“的定义和概念。中医认为人是个平衡系统,病是一种失调的现象,所以要根据病情、病因进行调治。其次,失调也是轻重和量变、质变的过程,养生就是调整“过“的量变,以达致平衡协调,而不是功能性失调,这个过程也叫做“补"。
养生是提高身体健康的一种方法,一种叫法,中医是这么理解的。不一定是用药。比好气功吐纳,有氧散步,太极拳,跑步,***,山水林木,深山峻岭远离市俗,修身养性,唱歌跳舞,瑟弦描画等,都能达到性情疏畅,[_a***_]气血,五脏阴阳平衡,增强体质,本固祛邪,吐故纳新,养于自然。使人长寿,减少疾病痛苦,起居有节,饮食搭配恰当,注意风寒湿热燥火虫伤,劳逸有度等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延续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养生方法。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养生是指通过调养心神,调摄情志、健康的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从根本使身体恢复平衡的好状态。
中国传统养生强调对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入侵内邪自起,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中医养生有食养、药养、针灸、***、气功、锻炼养生方法。 古人认为养生之法不如养性,养性之法不如养精;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阴阳平和,脏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所以精、气、神的保养是最重要的内容,为人体养生之根本。中医学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质与功能活动概括为精、气、神,认为这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早在两三千年前,《周易》、《黄帝内经》、里面已经有一套很完整的养生原理,就像一个永远也挖不完的宝库,值得我们再三探索。中医的养生观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三***宝。
您好,早先我写过一篇文章,现***如下,愿对您有所帮助: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智慧
中医的养生智慧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上。
它认为,养生的智慧在于了解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顺应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并且善于培养自身的能量,这才是我们避免疾病,健康延年的养生之道,也是诊治疾病,救死扶伤的医学之道。
这与同一时期,西方医学之父,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说过的:“人体内拥有的自然疗愈力量,是我们远离疾病的最佳禀赋”。不谋面合,异曲同工。
二十余年来,愚在对医学摸索的路上,也一直遵循着《黄帝内经》的指导思想:顺天应人。即只有把人体各个器官和组织的功能调的到正常:不足的调上来,过旺的压下去。这些器官和组织的功能正常了,致病因素自然就入侵不了人体,更无处藏身。
这就是常说的“治未病”。
健康,便轻松而来。
附:《黄帝内经.素问》开篇: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我们现代推崇跑步,为什么老中医谈养生从不推荐它呢?
中医诞生的年代和西医,巫医诞生的年代都是2000-5000年前。西医正式被历史记载就是公元前460年也就是2500年以前。
无论中西医,诞生的年代就是生产物资匮乏的年代。生产生活物资匮乏的时候。人类面对的问题是吃不饱饭,没有医药。人活不到50岁基本就死了。
中国人1950年建国统计男性平均39岁就死亡了。女性41岁。西方也好不到哪儿去。1950年代男性也就是57-58岁,女性58-61岁。
1950年代2战以后,工业化突然带来生产力大飞跃。人类第一次面对东西吃不完。医药也远远超过需求。
好吧,中国5000年,西方也差不多。4900年都物资匮乏,这100年里60-70年突然物资丰富了。
人因为吃的足够了,饿死的少了。第一个是平均寿命第一次超过平均70岁。中国人平均寿命提高了30多岁,西方提高了20多岁到了70多岁。
中西医都没有面对人类一下平均多了30多岁的经验。西方人狂吃到了80年代第一批富人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开始摸索出来,人类平均多出来这30年寿命,面对一个物资爆炸的社会。要少吃,多动,开始长跑。消耗掉多吃对身体造成的负面影响。
跑步的意义是锻炼身体,练筋骨;养生是靠练习吐纳气息,练气血。
中国传统功夫讲究“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跑步练筋骨,养生是养气血。
中医,中国传统武术的思想来源都是易经,中医对养生的主导思想就是练习浩然内气通经络,跑步达不到这种锻炼要求,所以老中医谈养生从不提跑步!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一件事情,就是什么是中医,大多数人理解中医不就是中国的把脉开草药医生吗?其实也对,但不完全对。我理解的中医应该就守中的医生,即调整人体阴阳平衡,达到五脏和谐。所以养生单一的用一种方法,不管是跑步也好或者中国传统常用的打坐站桩来也好,都有失偏颇。真正的中医讲究看病千人千方,养生当然也是千人千法,单纯只推荐一类法子的严格来讲就走偏了,背离了中医阴阳平衡之道!
我的理解是中医养生重在养气,认为气足才是健康;所以中医养生强调的方式是站桩;而跑步是西医的理论,促进血液循环,强化心脏能力;但是事实证明跑步伤膝盖,跑到最后膝盖不能动的一大堆;所以我本人比较认同中医养气的养生方式。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认为不能刻舟求剑,用老标准衡量新生活。从前人们普遍在为温饱问题各种奔波,一天的运动量跟他的营养摄入量普遍不平衡,运动量大于摄入量,所以老中医们崇尚以静养生。现代人,尤其是年轻的一代人,从小背负着各种课业成长,可生活条件好。普遍营养摄入量大于运动量,所以提倡工作学习之余多动动,只要控制住进出平衡,不要说跑步了,各种运动都是养生,我是这么理解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看中医养生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看中医养生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