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医养生渠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中医养生渠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退休之人想去学中医有什么途径?
学中医什么时候都不晚,因为是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所需,越早了解越早知道如何去做,对自己和家人都好。不要想着去达到什么水平,更不要想着学了中医去给人治病,根据自己的水平从大家介绍的罗大伦、梁冬、徐文兵的讲座开始,一步步的成长。
我给你推荐两个中医方面的师父,有一位为了中医鞠躬尽瘁已经积劳成疾病逝了,在网上面应该还能搜到他关于讲解中医四大经典的视频音频影像资料,不过这个人在国内中医界争议很大,他叫倪海厦。另一位师父现在还在教学,是一位民间的师父,专门研究针灸的,他的针法是我见识过效果最好的针灸,这位老师名字叫做贾宝臣,是山东淳德经筋疗法的创始人。对针灸感兴趣的话,可以详细了解一下这位老师的资历。
学习中医真的很好,本人是受益者,因为母亲的病求医无效才开始学习中医,总结一下我的学医过程,去掉一些我走的弯路,期望能帮助到你。
首先听或看罗大伦的“大国医”系列,了解这些大医家的事迹会让你坚定学习中医的信心,可以发现他们都学伤寒论。之后最好能做一个表格,按照年份排列下来,这对以后看书学习很有用,因为你会知道什么是正确的。
然后听或看倪海厦老师的“梁冬对话倪海厦”“人纪黄帝内经”“人纪神农本草经”“人纪伤寒论”“人纪针灸”这个会让你点燃学习中医的热情。
打好基础我建议听或看郝万山老师的“郝万山伤寒论”“郝万山讲解经方故事”“郝万山话中医”
用药必须安全为前提,这个我建议看李翰卿老师的“伤寒论113方”
名师难找,名书易寻。
名医难求,名方易得。
需要医书可留下电子邮箱,百本医书送给你。
多多交流会让我们共同进步。
一个字,"难“,太晚了。不是不可以学,除非天纵之才,大悟之能,方能登堂入室,否则,以退休之龄去自学中医,很难学进!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很快就能理解文章的语句,但是可能前脚悟透,翻一页纸你就刚才悟透的道理忘得干干净净!
建议学习过程中,多做笔记,多做图表,多做比较。
如悟透这些,则登门入室了!
举例:五行生克,这个就很复杂,总共有五层意思,这五层意思非常复杂,在不同层面、不同时空表示不同的关系。比如金生水,单这一句语,就包含五个层次的金与水的生之关系。
我认为,学好中医是需要中医天赋和悟性的!就好比聂卫平之流,他的围棋天赋曲指可数,如叫他当民工,估计到哪里都不受欢!
由此推而广之。干各行各业都有天赋。
故,退休之后学中医,***皆可学习,但针对个人,要做好学习目标***,有地放矢。建议以养生防病为学习目的,暂不要以治疗为学习目的!
古人云,为人子者上有老下有小不可不知医,又云,文人学医有如笼中抓鸟,掌握保健治小病的本事并不难。说的是学中医如果具备文学 哲学等方面的知识,从中医基础理论学起治一些小病的技法是很容易掌握的。本人退休后开始浏览中医,从中医理论读起,初步了解阴阳五行 八钢辩证,正确掌握汗吐下和 温清消补等临床八法。没事勤背常用的汤头歌,也可看背陈修园的汤头三字经。最好在***上听 郝万山老师讲的 伤寒论,刘景源老师的 温病学,听完肯定受益匪浅。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医养生渠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医养生渠道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