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医养生脾胃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中医养生与脾胃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你对中医养生感兴趣吗?说说你对中医的看法?
  2. 五脏有病,“手”先知,观察手的变化,五脏疾病早知道,具体指的是什么?
  3. 为什么一些中医常说养生先养德呢?

你对中医养生感兴趣吗?说说你对中医的看法?

学习中医已经二十年有余了,从最开始的一无所知到现在的一知半解,对于中医个人感觉是越学习越深奥,真的是“活到老学到老”,即使是读同一本中医书籍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体会都不同。

中医最基本的观点就是“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中医认为人不仅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各个组织、器官也共处于一个统一整体中。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中医还包括了阴阳五行、臧象、气血津液、经络等。

中医养生与脾胃,中医养生与脾胃的关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中医养生就是应用中医理论来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数术,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里面的“道”说的就是养生之道

中医养生讲究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等,例如,饮食养生强调食养、食节、食忌、食禁等;药物保健注意药养、药治、药忌、药禁等。

中医养生与脾胃,中医养生与脾胃的关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取这些措施,可以防止的疾病的发生发展,体现了未病先防,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防备病邪侵害,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

所以高明的医家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中医是经过中国人几千年的实踐总结出来的宝贵财富,中医根据人的经络、五藏六俯的作用、结合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以及天地万物阴阳学说,讲求辨证施治对症下药,既能治标又能治本,对于有些病相对来讲比西医的付作用小。但中医难学,学习中医大学要6年,要取得成果往往要经历数年时间,而且个人的经济收入少,许多人不願学中医。中医是中国真正的国碎,希望国家应高度重视继承发扬中医,大力培养中医人才,全面开发利用好中药材,***用现代科技人工智能汇总优秀的中医理论及治疗经验。我相信中医必将在中国发扬光大走向世界,造福全人类。

中医养生与脾胃,中医养生与脾胃的关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中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客现的,是唯物的,辩证的,统一的,形于阴阳,发展于五行,即肝、脾、肺、肾、心,相生相克,与自然的阴和阳,金、木、水、火、土,互通共融。中国的书法,也同样遵循这一大自然法则,讲阴阳,有五行,惯穿于书法的形成与发展的全过程,否则书法就没有生命力了。

五脏有病,“手”先知,观察手的变化,五脏疾病早知道,具体指的是什么

五脏有病,手先知,这就说的非常玄乎了。但是在现代医学里面,手的表现,的确能反映一部分疾病。

比如肝炎、黄疸的病人肝脏是要代谢胆红素的,但肝脏有炎症或者肝功能受损时,代谢胆红素的功能减弱,会导致胆红素在血液中的浓度升高,胆红素会沉积在皮肤、巩膜上,导致皮肤发黄。曾经有一个病人,我一见到他就说他是有肝炎、或者胆管梗阻,因为全身皮肤非常黄,手也很黄,后来一检查,就是胆道梗阻,导致胆红素淤积在体内。这叫梗阻性黄疸。

一些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人,会导致关节畸形,比如手的关节畸形。这些都代表比较严重了。还有桡神经损伤的话,会导致手腕无力、下垂。

一些慢性缺氧性疾病,比如慢性肺脓肿、支气管扩张、肺癌等,会导致杵状指,什么叫做杵状指?当手指或足趾的末端增生、肥厚、增宽、增厚,指甲从根部到末端拱形隆起,这个样子像一个锤子一样,所以叫做杵状指。还见于一些心血管疾病,比如发绀型的先天性心脏病,还有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肝硬化等等。

还有些人的指甲是反甲的,特点是指甲中央凹陷,边缘翘起,指甲变薄,表面很粗糙有条纹,这就是反甲,也叫匙状甲,代表缺铁性贫血,或者高原疾病,有些风湿热或者甲癣也会有。应警惕。

中医除了号脉之外,也常用“手诊”,一双手,可以看出五脏的疾病。

这其实并不是难事,对于没有学医的你我来说,只要掌握诀窍,也可以一目了然。

<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五脏有病,“手”先知,观察手的变化,五脏疾病早知道

手指冰凉、麻木:心脏有病

手指冰凉、麻木是心脏的供血能力不足。

如果同时还经常出现胸闷、心悸和气短等表现的话,就要好好检查下心脏了。

小小的一对手掌,会“泄露”身体健康的“秘密”。

手掌与五脏六腑息息相关,中医讲“有诸内必行于诸外”。

身体内部的五脏健康出现了问题,那么,在手上也会有“蛛丝马迹”

所以,生活中,要留心观察手掌的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莫忽视。

01:手掌发红——警惕肝脏疾病

健康人的手掌颜色,应该是淡粉红色,并且比较均匀。

手掌出现红点,或发红,很可能出现了“肝掌”,肝功能出问题了。

中医讲,有诸内必行于诸外。

双手,堪称是生命的“第二张脸”。

小小的一对手掌,会“泄露”身体健康的“秘密”。

尤其是五脏的健康,一旦出现病变,手上会先出现“异常”,切莫忽视!

五脏有病,“手”先知,出现5大异常,及时检查,切莫拖延

异常一:大鱼际缺乏弹性——警惕心脏病

人的双手,最饱满的地方,就是大鱼际,应是最饱满,最有弹性的。

一旦大鱼际缺乏弹性,需警惕心脏疾病,切莫忽视。

“五脏六腑”,这其实是中医的理论。“脏”指藏于内的内脏,具体包括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这五个脏器;“腑”一般都是指有空腔的器官,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这六个器官。其他器官跟西医都有所共通,唯独这个“三焦”可能大家会比较陌生,“三焦”其实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称,也就是将躯干划分为3个部位,横膈以上内脏器官为上焦,包括心、肺;横膈以下至脐内脏器官为中焦,包括脾、胃、肝、胆等内脏;脐以下内脏器官为下焦,包括肾、大肠、小肠、膀胱。

中医中有一个理论叫“藏象”学说,意思就是藏在体内的内脏往往可以通过观察人身体的表面现象来判断是否健康。那么,五脏有病手会有什么变化呢?接下来吴医生就从谈谈我的看法。

心脏——手指发绀或者杵状指

心脏负责先把血液泵肺脏,经过肺脏血氧交换之后再把有氧气的血泵到全身各个器官,如果心脏有疾病,比如先天性心脏病,心脏就不能有效地把有氧气的血氧泵到全身的各个器官,手缺氧就会表现为发绀,如果手指长期缺氧,就会出现杵状指。

肺脏——表现同心脏

我们身体需要的氧气都有通过肺脏来吸取,肺脏吸入的氧气再经过血氧交换进入血液,最后再由血液运输给身体每一个器官。如果肺脏出现问题,比如出现慢阻肺等疾病,身体就会出现缺氧表现,所以手指表现就会跟心脏疾病一样,会表现为发绀,如果手指长期缺氧,也会出现杵状指。

肝脏——肝掌

如果说肝脏不好在手上最典型的表现是什么,那么非肝掌莫属了,慢性肝炎、肝硬化常常会出现肝掌的症状。所谓的肝掌就是在手掌大拇指和小指的根部的大小鱼际肌处皮肤出现片状充血,或是红色斑点、斑块,加压后变成苍白色,主要是因为肝功能减退,肝脏灭火雌激素的能力下降造成雌激素在体内累积,最后***毛细动脉充血、扩张,久之形成肝掌。

肾脏——甲床苍白

有人说肾脏不好会表现为水肿,其实在临床上并不典型,肾脏的水肿常见的部位为下肢低位的水肿和颜面部的水肿。慢性肾功能不全时肾脏生成的***减少,会导致肾性贫血,而贫血在手上典型的表示为甲床苍白。当然了,引起贫血的原因有很多,其他原因的贫血也会表现为甲床苍白。

脾脏——贫血、出血表现

说到脾脏大家可能都会跟脾胃连在一起,就觉得脾脏是一个消化器官,其实在西医看来,脾脏更偏向一个免疫器官,脾脏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当血液中出现病菌等病原体的时候都会被脾脏中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给吃掉,但如果脾脏亢进的时候,就连人体自身的红细胞、血小板也会被脾脏吃掉,所以在手上就会表现为甲床苍白贫血表现,皮下瘀点瘀斑等毛细血管出血表现。

最后吴医生提醒大家,症状只是疾病的参考依据,出现以上症状的时候不要轻易对号入座,以免一起不必要的恐慌,具体病情还得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综合分析。

我是用通俗易懂的文字给大家传播健康知识的全科医生,关注我,您就相当于拥有了一个家庭医生,内外妇儿的常见疾病都可以向我咨询。如果觉得有用,可以转发给身边需要的朋友哦!

为什么一些中医常说养生先养德呢?

嵇康在养生论一书里提到: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呼吸吐纳,服食养身,清虚静泰,少私寡欲,无为自得,体妙心玄,从而延长寿命。所以神农氏说:上品药延年益寿,中品药调理情志;确实是懂得了生命活动的道理,因而能利用药物***人体,使之适应自然规律。可世上人不清楚这些道理,只贪图五谷,沉溺声色,眼晴被色彩缤纷的花花世界迷惑缭乱,耳朵极力追求颓废***的音乐,美滋厚味煎熬他的脏腑,美酒琼浆腐蚀他的肠胃,芬芳之品腐烂人的骨髓,狂喜暴想悖乱人的正气,过度思虑损耗真精神,哀乐不节残害其平和纯真的情绪。以这样渺小单薄的身躯,却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伤残;竞然遭受内外敌对的攻击。养生须养德,德不配位,自惹灾殃…

中医理论源于中国古古代哲学,易经里的思想,[_a***_]思想,中医整体观念,包含两层意思,人自身是一个整体,人与外界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人的健康与外界环境的健康是密不可分的,从这个角度讲,破坏环境,损害自然,就是损害自身健康,所以,养生爱自己,养德爱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养生养德自然而然的的统一

中医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没有边界

中医把很多问题都与医术混为一谈。

先不说中医养生能与不能,对与不对,单就把养生与养德混淆在一谈,说什么养生先养德,就是分不清界线的瞎扯淡。

1、就养生而言,2000年前《黄帝内经》上所说的,也未必是真理。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是:内经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句话就显然不对。

精神再内守,也改变不了基因缺失和基因突变造成的病变。也就是说,各种各样的基因病与精神内守外放没有任何关系。

2、就养生与德而言,养生是养生,养德是养德,二者之间不存在关系。

显而易见的是,养生与养德基本上是离散的非线性关系;是平行并列的平等关系。把养德放在养生的前面,强调养生先养德,是纯粹的故作高深。

3、单纯从医学技术角度而言,养生技术与道德是两个层面的关系。养生技术就是技术,道德就是道德。强调养生先养德,毫无道理,互不搭界。

技术不够,诡辩来凑;医术不够,道德来凑。这是典型的中医诡辩之术,没有啥好辩论的。

资料收集于《让灵魂与躯体和谐》《慧缘佛医学》《中医学概要》,今天和友友探讨一下,平台推荐的问题说一说"中医养生先养德"。

先讲人的"生与死″的关糸:

自古以来,生与死便是一个非常神秘的问题。有生必有死,这是必然规律,但人都有与生俱来的“生″的欲求,对于"死″大都不免产生极大的恐惧,认为人一死亡,一切努力都是涂劳。

那么问题的核心价值就是在这生命活着的时间里,如何活得更久远。

首先去了解中医的"心理治病",

"自身有病自身知,身病还将心自医";《黄帝内经》集先秦医学之大成。它不仅总结了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更奠定了祖国医学的基础,而且总结了前人心理治疗的经验,以开创了我国中医心理学的先河。《内经》以阐明了心理致病的机制,肯定了心理因素在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指出:"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

如何养生先养"德",德大行也,心安病不生。

大慈大悲利人生;忍者长寿;人际关系和谐身心健康;忠孝者健康长寿;心安益寿。古人还说:"人无忧,故自寿"。″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人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息息相关,各种异常的情绪波动都会直接对相应的脏腑造成不良影响。

谢邀回答:天地间有德高望重,有以德服人等等之说。至于德高者,非是一朝一夕之功,一蹴而就,经历过多少的功效努力,多少的行善积德方有成果而赢得望重。德行天下而换来了服人之说,那就是以德服人之硬道理,天下之人,都有他善恶之念,中医讲究的是心因意识,所以有:疑心生暗鬼,容从心生等等,心怀鬼胎、心病还须心医治也就养生先养德的正确论述;完美。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医养生与脾胃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医养生与脾胃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